王庆峰
“你玩‘羊了个羊’了吗?”“‘羊瘾’犯了停不下来怎么办?”“真有第三关吗?”……近日,一款名为“羊了个羊”的微信小游戏火爆全网。无论是餐厅还是地铁上,不时能看到低头玩游戏的人。据统计,该游戏仅在微博平台就有超10个热搜,话题累计阅读量超20亿。
“羊了个羊”属于消除类小游戏。一般而言,这种游戏规则比较简单,在玩法上循序渐进,难度逐渐升级,从而形成用户黏性。但“羊了个羊”却反其道而行之,第一关比较简单,第二关难度飙升,许多网友意想不到,表示“一度怀疑自己的智商,非要战胜不可”。很显然,他们陷入了典型的“沉没成本”心理中,玩家付出的时间与精力让他们不甘心在这种简单的游戏机制下认输,于是反复投入游戏。游戏设置的社交元素等,进一步加剧了用户的沉没。
这不免让人想起近年火爆的微信小游戏。2018年的“旅行青蛙”,平平淡淡甚至“佛系”,却切中用户的感情心理;“我用了7步围住神经猫,你能超过我吗?”一款“神经病猫”的游戏,在朋友圈掀起“攀比风”;去年,网友们又在玩“合成大西瓜”,听着水果们“合并”的砰砰声,声称有解压的快感……不得不说,每款游戏成功的背后,都有其独特的卖点,也巧妙戳中了大家的心理。但如今回头看,这些风靡一时的游戏,又有几个不是昙花一现呢?
微信小游戏的生命力何以短暂?一方面,这是游戏的载体和类型决定的。如今,游戏重度化精品化越来越明显,单个手游里的玩法体验数量繁多,小游戏自身轻量级和玩法单一且单调的状态,很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另一方面,小游戏本身的商业逻辑也是存疑的。以“羊了个羊”为例,其所依赖的收益机制之一就是广告激励。玩家为了获取道具,要不停地看视频广告,还大都是毫无营养的诊股工具、借贷工具等。有律师就称,广告有强迫点击的嫌疑。
对待这类微信小游戏,就是要看穿它的“游戏”实质。有人指出,“羊了个羊”开发者设计了一个极小的通关概率,后台完全可以控制。这个说法是否成立仍不可知,但在某种程度上,这暴露了小游戏的固定套路,即通过各种机制设计,让用户尽可能地逗留驻足。本来,玩小游戏就是为了打发茶余饭后的碎片化时间,如果因此过度侵扰了正常的生活,就会变成一种负累。搁下正事,在“羊了个羊”上花费大量时间的人,是否感到一丝空虚呢?
媒体报道,有骗子利用玩家追求通关的急切心态,在社交平台发布有通关秘籍的广告,诱导受害人进行交易。有骗子利用发送带有病毒的木马链接诱骗点击,对玩家的电脑、手机等进行控制。这种现象甚至引起了公安部的关注,强调谨防有人冒充客服“销售道具、复活次数”等电信诈骗。须知,游戏虽好,不可贪玩,更不能沉迷。在这个眼花缭乱的网络世界里,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顶住诱惑力,守住注意力”。
微信游戏
平台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