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图片加载失败
  2. 发现网>时尚 > 正文
“顶风”线下开店 花西子是一时兴起吗
2022-12-22 09:15:19
文章来源
中国商报

  不再满足于线上“版图”的国潮美妆品牌花西子开起了线下店。值得关注的是,近期不少跨国美妆品牌关闭了在中国的实体门店。在实体门店投入较高的情况下,花西子此举是一时兴起吗?


  线上流量或见顶


  近日,花西子全球首家旗舰店在杭州西子湖畔正式营业。与在线上打造的国潮美妆的形象相同,花西子首家线下店仍以中国风、国潮元素为“吸睛亮点”。


  花西子相关负责人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花西子首家旗舰店借鉴了传统园林中的‘内庭外院’,演化为‘上庭下院’。‘中国园林’就是花西子打造首家线下店的灵感来源。”


  与其他在线上起家的国潮美妆品牌相比,花西子开店的速度或慢了一步。领跑国潮美妆赛道的逸仙电商的线下店已经入驻全国150个多个城市,覆盖了一二线城市和大部分三四线城市;被称为“国货之光”的橘朵也在杭州、上海、北京、成都、重庆等城市开设了数家门店。


  花西子相关负责人表示:“花西子此时开店的选择跟市场冷暖没有关系。我们开店的最大目的,不是为了做生意,而在于我们能否通过这家旗舰店,为用户创造更大的长期价值,并向用户呈现一个更加独特也更加完整的花西子。”


  “目前线上争夺流量的成本越来越高。”美妆营销从业人士孔思瀚对记者表示,直播坑位费走高,客单价却越来越低,品牌的利润在降低。与线上的折扣战相比,线下的品质战更有利于品牌做长线生意。从线上走到线下,已成为品牌树立形象、招揽新消费人群的‘破圈’方式。”


  线下开店变数多


  在国潮美妆品牌热衷于开店的同时,跨国美妆品牌却纷纷在中国市场大规模撤店。欧莱雅、宝洁、爱茉莉太平洋等均在今年内关闭了旗下部分彩妆品牌的线下店。以欧莱雅为例,旗下品牌美宝莲在今年7月称将陆续关闭中国所有线下门店,以后公司的产品只能到美宝莲的线上店或者屈臣氏的线下店购买。


  此时开店的国潮美妆品牌花西子是在“铤而走险”吗?“线下店的开设是花西子品牌沟通用户、服务用户的重要一环。开设这家店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能够承接品牌强烈的东方文化属性,能够让用户在体验性极强的彩妆品类中享受到更深度的专属服务。”花西子相关负责人说。


  “如今在线下开店,对新锐品牌来说确实面临一定风险。”国内某新锐国产化妆品品牌相关负责人对记者坦言,“目前,疫情对门店客流量下降的影响还在持续。传统门店业绩增长慢,但是租金成本并没有降低,品牌多会把这部分钱花在‘刀刃’上,今年公司大概1/3的线下门店也在经历关了又开、开了又关的考验,我们线下业务的布局会采取更加谨慎的策略。”


  以目前开店规模和速度均在国内属佼佼者的完美日记为例,其多份财报均将公司的净收入下滑归因于“行业对彩妆需求疲软以及主要城市疫情反复,影响了线下门店销量”。


  花西子相关负责人也坦言,除了首家旗舰店外,目前花西子暂时没有明确的未来开店和其他渠道布局的计划表。


  或为高端化转型铺路


  “对于品牌来说,在城市的中心商圈拥有门店意味着品牌在业界的地位和实力。”孔思瀚说,“过去,像北京的三里屯、成都的太古里,都是跨国化妆品品牌门店集聚的明星商圈,前去购买产品的消费者也很少关注打折、低价这些标签。在线上起家的新锐国潮美妆品牌多年来一直贴着‘低价’‘优惠’的标签,走到线下也有利于品牌未来进行高端化转型。”


  花西子确实有做百年品牌的“野心”。据其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3月,花西子首席科学家李慧良宣布将在未来五年投入10亿元用于科研;5月,花西子打造的本土美妆品牌中唯一的CMF研发中心建成运营;7月,花西子母公司宜格集团的全球创新研发及产业中心正式奠基。上述一系列运作,再加上今天全球旗舰店的开业,都代表着花西子始终在搭建面向未来布局品牌的基础设施,展现出了成就百年品牌的信心。


  “花西子这类品牌在短时间内凭借直播带货、社交流量等形式可以实现快速出圈。但选择这种方式‘出道’的新锐化妆品品牌太多了,我感觉现在花西子的问题也是让消费者觉得‘既不高端,也不平价’。”一位美妆品牌服务商对记者坦言,“目前,花西子旗下产品销量最好的地方还是在抖音等视频平台,主流消费群体在30岁以下。若未来走高端路线,势必会损失掉一些现在的消费群体。”


  “在线上起家的新锐品牌开设线下店确实需要勇气。”上述国内某新锐国产化妆品品牌相关负责人说,“首先面临产品线上线下定价的问题,线下渠道必须走高端路线,提升价格才能保证各个环节的利润,但是线下价格上来了,线上的价格也需要跟着变,短期内消费者是很难接受提价的。曾经有品牌的线下店变成了品牌展示产品的‘展览馆’,线下展示、线上卖货,靠线上的收入养活线下的门店。”(记者 马嘉)


责任编辑:隋子健

美妆

线下

店铺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