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港股迎来“开门红”。截至2023年1月11日,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在新年前7个交易日分别上涨了8.36%和10.13%。
港股的反弹已持续了一段时间。2022年11月1日—2023年1月10日,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的区间涨幅分别达到45.24%和59.81%。受益于市场整体回暖,港股主题基金也迅速“回血”。最近三个月,部分沪港深基金大涨逾40%。
有受访者向记者指出,近期港股反弹幅度较大,投资者需理性看待阶段上涨行情,避免盲目追高。
另外,有私募基金经理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港股反弹到一定幅度的时候,可能会面临很大的压力,会有一定调整的诉求。
港股基金“光速”反弹
2022年11月初,港股市场触底反弹,这波上涨一直延续至今。
“此轮反弹过程中,尤其是之前受到行业政策压制的互联网科技、医疗医药等板块,可能反弹得更加迅猛。”融智投资基金经理胡泊向记者指出。
他解释,影响港股市场的最主要变量是海外的流动性和国内的经济以及企业的表现。从这两个维度分析,11月之后,美联储加息的步伐减缓,美元指数由升转跌,导致了国外的流动性重新释放;同时,国内由于疫情管控的优化,以及经济复苏预期提升,带动了市场做多的热情。
“对比A股来说,港股可能更加受益于上述两个变量的共同作用,叠加前期超跌的幅度较大,所以此轮上涨表现出非常强劲的态势。”胡泊表示。
伴随市场整体上涨,港股主题基金也终于“扬眉吐气”了一回。根据数据,截至2023年1月10日,自2023年年初以来,约四分之一的偏股混合型基金实现了5%以上的收益率;其中,涨幅居前(涨幅均超过9%)的华泰柏瑞港股通时代机遇A/C、交银瑞丰、嘉实港股互联网产业核心资产A/C,均为港股主题基金。
从最近三个月来看,部分港股主题基金的业绩也比较抢眼。以主动型陆港通基金为例,截至2023年1月10日,最近三个月,嘉实港股互联网产业核心资产A、中邮沪港深精选、中融沪港深大消费A、华夏互联网龙头A等多只基金的涨幅达到35%以上。
不过,也有个别陆港通基金最近三个月下跌逾10%,如恒越成长精选A/C等,这些业绩排名靠后的陆港通基金,其持有的港股比例也相对较低。
另外,根据天相投顾统计,截至1月10日,基金名称包含“港股通”、“沪港深”、“恒生”等字样的492只港股基金(不同份额分开计算,下同),近三个月绝大多数实现了正收益,仅有18只基金出现了亏损。
对此,天相投顾方面向记者分析,“泛港股主题基金由于持有港股的比例存在差异,以及不同的投资策略和逻辑,叠加本轮港股市场反弹带来的‘回血’程度也有所不同,进而表现出业绩的分化。”
警惕“追高”
值得注意的是,参照基金历史表现来看,持有港股比例较高的基金,如沪港深基金的业绩往往呈“过山车”走势。
具体而言,港股走牛时,沪港深基金的业绩普遍较好,但在熊市环境下,沪港深基金往往表现欠佳。因此,投资者需要避免一味追高。
在选购港股主题基金时,投资者需要关注多方面因素。
天相投顾方面谈到,仅仅以近三个月的短期绝对收益来评判港股基金的业绩表现是不够全面的,基金的中长期收益及风险控制情况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以常见的风险调整后收益——夏普比率为例,该指标反映了单位基金净值增长率的标准差下,基金超越无风险投资的收益水平。
基煜研究有关人士则建议,投资者可以观察基金的历史业绩表现、超额收益的稳定性、收益波动情况等定量指标,并结合基金经理的投资框架、投资体系,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全面地研究基金表现。
该人士还谈到“港股市场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调整,目前处于底部反弹的位置,不少被动指数型产品同样值得关注。投资者在选择时需要更多了解不同产品的特点和属性,并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选择合适的产品。”
对于风险规避,基煜研究提醒,第一,由于港股市场股票没有日度涨跌幅限制,并且受到国内、国外经济环境多重因素影响,股价波动较大。其次,近期港股反弹幅度较大,投资者需理性看待阶段上涨行情,避免盲目追高。
天相投顾也建议,普通投资者在选择相关基金时,应该充分了解港股市场的特点,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谨慎投资,避免盲目追高。
天相投顾方面具体解释,从投资者构成来看,港股市场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定价更加市场化。
据申万宏源统计,2021年一般个人投资者持有流通股比例达到34%;而港股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3月11日,个人投资者持股占比为10%。同时,港股有大量国际资本流动,对国内外的市场动向反应都较为灵敏,这也使得港股波动较大。2023年1月10日,恒生指数PE达到10.39,处于近10年57.09%的位置。
图1.近一年恒生指数及上证指数走势对比
数据来源:天相TXMRT基金评价助手
另一方面,虽然机构投资者普遍看好港股市场接下来的表现,但风险依然存在。
明泽投资基金经理郗朋透露,他近期主要关注顺周期的价值蓝筹股,如金融行业,能源,其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很强,且具有较高的分红收益率,经济复苏的背景之下,盈利也有一定的弹性;受益于疫后复苏的中国品牌食品饮料;新能源汽车及自主可控高端制造;以及人类与病毒共存或常态化背景下的生物医药、医疗与保健行业。
平安基金养老投资总监高莺表示,港股的底部大概率已经探明,“基于港股跌幅巨大、公司回购数量创新高、内资持续买入、已经发布三季度财报的互联网公司ROE环比普遍明显改善、美国加息放缓、疫情政策、游戏版号等政策友好一系列因素,我们认为港股将大概率处在反转的路径上。”高莺建议重点布局超跌反弹品种,预计恒生科技、医药、地产链的弹性较大。
郗朋分析,投资港股,需要关注的风险点在于中美关系复杂性、地缘政治风险,以及交易机制无涨跌停板的限制,既可以做多也可以做空,流动性相对A股较差等;个人投资者宜选择专业资产管理机构,通过基金的形式投资港股。
“政策面的影响可能会依然的存在,所以我们认为港股反弹到一定幅度的时候,可能会面临很大的压力,会有一定调整的诉求,上涨不可能一步完成”,胡泊建议以波段交易的态度去对待港股的投资机会。
港股
基金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