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监管态势持续 私募行业加速出清
2024-03-29 09:49:48
文章来源
中国证券报

  2023年5月1日《私募投资基金登记备案办法》施行,强调注册资本1000万元等条件,备案难度加大。2023年7月《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的推出,进一步将私募基金业务活动纳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进行监管。如今《办法》施行将满一年,私募基金管理人呈现减少趋势,新增备案基金数量下滑。业内人士认为,准入门槛的提升和不合规私募的出清,将推动行业生态逐步向好。


  新增登记备案数量下滑


  2023年5月1日,《办法》施行。《办法》延续了监管扶优限劣的导向,明确了登记备案原则和管理人登记标准,要求私募管理人实缴资本不低于1000万元,同时对私募基金的高管和股东等均有严格要求。


  2023年7月,《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的推出,进一步明确了持续性要求、登记备案、非公开募集、投资运作、监督管理与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将私募基金业务活动纳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进行监管。


  至今,《办法》施行将满一年。截至3月28日,《办法》施行后共有198家私募基金管理人完成登记,包括63家私募证券管理人、133家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及2家其他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QDLP等试点机构)。从产品数量来看,截至3月28日,自2023年5月1日以来,共有14283只基金产品完成备案,环比下降超过50%。


  与此同时,出清也在加速进行。自2023年5月1日以来,共有1361家私募基金管理人注销,包括主动注销、协会注销和依公告注销等。私募基金管理人净减少数量超过1100家。


  壳交易难上加难


  在新增登记备案日益趋严的背景下,私募壳交易的吆喝声再度出现,试图另辟蹊径。近日,在一些社交媒体上,就有“新到北京私募证券、股权,牌照公司干净,可代持一年,欢迎咨询”一类的帖子发布。


  所谓的“买壳卖壳”是行业内一般通俗的说法,实际上指的是私募基金管理人实际控制人变更的情形。该种情况下也往往涉及法定代表人、控股股东等重大事项的变更。壳的类型既包含私募证券类,也包含股权类。


  相关律师表示,单纯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实际控制人变更本身并不违法,但是不符合行业监管及自律的相关精神。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代持或者取得私募基金管理人控制权后从事违法违规活动,则违反了私募基金监管法规。买卖壳后的遗留问题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个是目前监管机构不提倡买卖壳,因此可能无法通过重大事项变更申请,在该种情况下基金管理人则无法设立新的产品,买壳没有实际意义;二是壳本身存在或有债务等潜在法律风险。


  实务中,业内人士介绍,监管自律层面对该种行为限制比较严格,目前在私募基金管理人申请实际控制人变更审核中,相当于按照重新申请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的标准进行重新申报,要求比较严格,基本不存在规避的空间。


  推动行业生态向好


  近年来,私募基金行业结构持续优化、机构质量持续提升,监管加强行业规范引导、扶优限劣的导向更加鲜明。


  业内人士认为,《办法》的出台确实大幅提升了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和产品备案的标准,加之监管审核更加从严,很大一部分不符合条件的管理人登记和产品备案项目被挡在了门外,造成私募基金管理人和产品数量下降。


  另外,一二级市场的低迷或许也是当前私募基金发行备案遇冷的原因之一。“当前股市预期不佳、赚钱效应不尽如人意连带基金发行遇冷的情况是不可持续的。基金的长期赚钱效应和社会财富向资本市场迁移是大趋势。基金机构要在市场低点敢于逆周期销售布局,用时间和定力沉淀优秀的长期投资业绩,树立资管行业长期价值投资标杆。”一位基金人士指出。


  业内人士认为,私募基金是一个专业性较高的行业,准入门槛的提升、不合规私募的出清会促进整个行业的规范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从而推动行业生态逐步向好。从私募管理人的角度来说,应当提高政治意识,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投资者保护,提高专业能力和内控水平,积极承担职责使命,服务国家战略,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周子章

私募基金

基金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