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由鲁证期货与鲁证资本主办的“第六届中国大宗商品场外衍生品机构合作会议”在济南举行。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场外衍生品对大宗商品市场的保驾护航功不可没,在助力防疫物资生产、帮助实体企业复工复产以及服务“三农”等方面展现了“金融智慧”。各风险管理公司通过多元发展整体实现了正增长,但场外衍生品成交规模有所萎缩、机构盈利能力有所减弱、外部竞争压力持续增大、监管收紧的情况并未明显改变。
A 场外业务发展面临压力
今年面对巨大的挑战和复杂的市场环境,风险管理公司场外业务在期货行业助力脱贫攻坚及抗“疫”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今年的环境对于风险管理公司场外业务而言也是一场“大考”。期货日报记者在会上了解到,今年商品场外业务的推进难度依然较大。
据国泰君安风险管理公司总经理魏峰介绍,由于年初市场波动较大,避险需求攀升,风险管理公司场外业务随之激增。但进入二季度后,疫情对一些场外业务产业客户的影响开始显现,存量客户活跃度以及新客户增量较去年同期都出现了下滑。“从公司的角度看,虽然下半年部分商品的波动性较高,但是如果和公司主要客户交易的品种不吻合,公司没有积累相关品种的头寸,也很难增加盈利。”魏峰表示,场外业务板块今年面临的压力依然存在。
“一季度后,我们也明显感受到场外业务客户的流失。”华泰长城资本副总经理刘东东认为,虽然前几年场外业务量增长较快,但主要业务客户相对集中且类型单一,基础并不扎实。少数客户对于期权的理解和应用也不够深入,遇到极端行情容易产生预期外的亏损,这也说明投资者教育任重道远。在疫情背景下,大家更多地选择线上交流,沟通深度有限,不利于市场的开拓。此前场外业务监管以及内部风控合规持续收紧,各公司展业都更为谨慎。总体来看,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今年市场很难有明显的业务增量。
此外,在今年极端市场行情下,风险管理公司发展场外业务也面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问题。行业人士坦言,今年市场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价格波动剧烈,在这些产业客户最需要风险管理服务的时候,一些公司却因为内部风控合规要求、内部考核、交易能力、资金等方面的限制,不能“挺身而出”为产业客户提供可以接受的报价和合理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客户对于场外市场业务的信心。
有行业资深人士表示,目前一些公司的报价不能成交,其实还是交易能力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的表现。行业内存在合理范围内的“价格战”并不完全是坏事,让各个公司都保持危机感,就有提升的动力。
“目前来看,最差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刘东东表示,经历了今年疫情下的极端行情,很多客户对场外业务尤其是期权的认识有所加深,开展业务也更为理性。风险管理公司在积极提升自身交易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的同时,通过方差互换等新型场外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未来市场仍存在很大潜力。
B 多元拓展提升盈利空间
面对商品场外市场增量放缓,包括国泰君安风险管理公司、华泰长城资本、银河德睿、永安资本、鲁证资本等在内的行业公司今年主动尝试通过权益类产品扩大补充场外业务量。“年中股票市场成交活跃,且相关场外产品市场不太拥挤,我们就主动参与了指数收益互换等指数增强产品业务,拓宽了场外业务的标的。”魏峰介绍,目前国泰君安风险管理公司的场外客户除了与商品相关的实体企业、贸易商等产业客户,还增加了一些持牌金融机构,实现了一定的业务增量。
同时,近两年产业客户对于含权贸易模式也表现出很大兴趣。刘东东说,在今年的投教活动中,多地的产业客户对含权贸易反响积极,也会主动询问含权贸易。行业内一些综合类的公司纷纷深挖传统客户需求,围绕上下游生产企业情况,推动场外业务与期现业务联动,一方面实现了部分场外业务增量,另一方面场外与期现业务融合产生的衍生品工具也可以为风险管理公司自身所用,促进公司综合收益提升。
“现在含权贸易模式已经逐步走向成熟。”永安资本副总经理蒋寒立表示,由于永安资本现货业务开展早、规模大,场外团队和期现团队的合作也比较多,该板块业务今年稳定增长。在他看来,目前很多公司的含权贸易业务模式本质上区别不大,但场外业务的推进情况更多还是看各公司的渠道和服务客户能力。
此外,很多行业公司今年着重提升自身交易能力,发展自营业务。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一段时间内,场外业务量其实更多由市场行情和流量决定,主要取决于客户意愿,业务本身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交易团队可以主动发展自营业务,通过场内场外市场套利等交易方式,充分发挥自身交易能力优势,增加公司的总体盈利。
也有行业人士提出,目前风险管理公司同业之间合作仍有很大提升空间。目前各公司之间业务更多是竞争关系而非合作伙伴关系,基本都是客户报价比同业好,其实可以同业之间合作,把大客户的单子接下来。大机构有真实需求,但是一家公司接不下来,产业就不愿意再投入这个市场,因此各公司需要加强合作。
从行业内部来看,蒋寒立表示,其实风险管理公司尤其是高层应该都互相熟悉,大宗商品其实是个相对小众的市场,从国外成熟市场经验来看,商品场外期权业务实现高盈利并不现实,公司应该对业务盈利有合理的预期。
C 场外建设还需外部支持
鲁证期货党委副书记、鲁证资本董事长李学魁在会议致辞时表示,仍看好场外业务发展潜力。在他看来,场外业务要实现突破,进一步挖掘市场潜力,一方面需要风险管理公司提高自身竞争力和服务市场能力,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突破业务发展瓶颈;另一方面也希望行业协会、交易所对风险管理行业有一定的容错空间,并继续给予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随着近几年风险公司商品类业务达到一定规模,业务范畴也从商品扩展到权益类产品,行业人士感触最深的就是行业公司在资金和信用方面都面临着瓶颈。由于风险管理公司在国内市场成立和发展时间短,整体盈利额、资本实力、信誉均不及券商等其他大型金融机构,当前银行对风险管理公司的支持力度仍较小。
尤其是行业内部分公司衍生品业务与期现业务分设在两家公司,专攻衍生品业务的公司被银行等金融机构视为“类金融公司”,银行授信受限更为明显,严重缺乏融资渠道,随着业务的扩展,单纯依靠母公司注资已经远远不够。行业人士呼吁,有关部门在政策方面应给予更多支持,帮助风险管理公司与银行对接合作,引导更多金融机构共同促进国内场外商品市场发展,助力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
与此同时,有行业人士也呼吁监管层和股东为场外市场发展创造更大的成长空间。2013年成立至今,风险管理公司在创新服务实体经济方面成效显著,但总体仍处于发展初期,很多业务模式需要进一步探索、试错。
近几年,监管层对券商权益类场外业务的要求逐步放宽。“虽然券商开展的收益互换与风险管理公司相关业务本质并无差异,但风险管理公司的业务适当性要求和券商有差别。当前风险管理公司的业务适当性要求仍是按照个股期权适当性进行。”上述行业人士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今年头部风险管理公司的场外团队普遍遭遇了人才被券商“截和”的情况。
实际上,从人才团队角度看,风险管理公司衍生品业务即便和券商相比也存在一定优势。随着近几年的业务发展,风险管理公司在定价、交易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衍生品市场经验,部分公司团队资本回报率甚至高于券商。总体来看,大部分业内人士仍看好未来风险管理公司场外业务发展潜力,相信在竞争不断加剧的市场环境下,风险管理公司一定可以发挥其重要而特殊的作用。(张田苗)
场外业务
大宗商品衍生市场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请联系本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团结湖北路2号11幢206
邮编:100020
京ICP备05049267号
京ICP备0504926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063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