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7月下旬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历来是决定下半年宏观经济政策方向的关键会议,备受市场关注。据新华社消息,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为下半年经济发展把脉定调。
值得关注的是,涉及下半年财政政策以及货币政策,财政部与人民银行也释放了积极信号。
7月30日,财政部部长刘昆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半年财政政策的一大工作重点,是保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不急转弯,保持对经济恢复必要的支持力度。
人民银行同日召开2021年下半年工作会议,明确下半年重点任务。会议要求,2021年下半年,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持宏观政策稳定性,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增强前瞻性有效性,稳健的货币政策继续聚焦支持实体经济。
多位专家对第一财经分析,本次政治局会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宏观政策基调从“不急转弯”转变到“跨周期调节”,统筹做好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政策重心聚焦中长期结构问题。财政政策将担主纲,更加注重提升效能,货币政策配合发力。
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
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质量效益稳步提高,为实现全年目标打下坚实基础。上半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7%,两年平均增长5.3%。
与4月份政治局会议相比,本次会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维持了“国内经济恢复不稳固、不均衡”,但对发展环境新增“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的表述。
财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对第一财经分析,会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由乐观转向谨慎。尽管维持国内经济恢复不稳固、不均衡不变,但受疫情持续演变、发展环境复杂严峻影响,下半年稳增长压力加大。
从先行指标来看,国家统计局7月31日公布的7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4%,低于上月0.5个百分点,连续四个月回落,并创下了2020年3月以来的低点。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特约分析师张立群表示,7月份PMI指数继续回落,但仍保持在荣枯线以上,表明经济继续保持恢复态势,但势头进一步趋缓。订单类指数全面回落,反映需求不足问题的企业增加,表明需求特别是内需恢复滞后的问题进一步显现;未来生产经营活动预期、采购量、原材料库存等指数回落,表明企业对未来市场的预期偏向谨慎。
伍超明表示,当前稳增长压力加大。一是随着外部疫情和宏观环境更趋严峻复杂、欧美等发达经济体供给恢复,我国出口补缺口效应趋弱,增速面临放缓压力;二是内需恢复或仍偏慢,特别是消费支出修复面临阻力,如受原材料等成本上涨影响,中下游中小微企业利润受到较大挤压,低收入群体就业增收困难,加上疫情扰动未退,国内消费潜力与动力均不足,制约经济复苏力度;三是受房地产信贷增速放缓和监管政策趋严影响,房地产投资增速或高位趋缓。
前述政治局会议强调,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宏观政策方面,本次会议没有再提4月份政治局会议“不急转弯”表述,而是强调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会议要求,要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统筹做好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会议要求,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政策效能,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合理把握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进度,推动今年底明年初形成实物工作量。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助力中小企业和困难行业持续恢复。要增强宏观政策自主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告诉第一财经,下半年积极财政政策更加强调政策实施效果。由于基层“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关系社会稳定,因此财政必须兜底。
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首席宏观分析师罗志恒表示,财政政策在财政形势紧平衡的背景下强调提升政策效能,政策从规模型转向效率型,隐性债务和“三保”风险仍是重点,推动基建回升将是重要任务。
货币政策方面,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货币政策的提法有两个值得关注的地方,一是与以往相比,增加了“困难行业”的表述,二是助力“持续恢复”。从这两点看,2021年下半年货币政策收紧概率较低,“定向偏松”的概率较高。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盛松成也认为,面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抬升企业成本、一些企业经历疫情冲击仍需持续政策支持等问题,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更加精准有效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
政策重心聚焦中长期结构问题
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会议从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两方面部署任务。
在需求端,会议要求,要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加快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资。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表示,会议要求挖掘国内市场潜力,一是明确提出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预示着未来的政策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二是提出加快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这将逐渐补齐县域和乡村商贸物流短板,通过城乡协调发展激发内需潜力;三是提出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资,预计将持续出台政策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兴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王涵认为,本次政治局会议着重强调了要挖掘国内市场潜力,对新能源汽车和乡村商务物流的重视达到新高度。下半年随着经济增长中枢和波动的下降,政策关注重心或逐渐转向中长期结构问题,市场主线也将向中长期逻辑切换。
在供给端,会议明确,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要加大改革攻坚力度,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表示,既要补短板,也要锻长板。会议紧扣科技自立自强和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问题,强调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这都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所在。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指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四大优势的中小企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刘向东表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长期专注细分市场、创新实力较强、配套能力突出,是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节点,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支撑作用。通过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有利于实现产业链补链强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纠正运动式“减碳”
政治局会议要求,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做好电力迎峰度夏保障工作。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齐晔对第一财经分析,去年9月以来,中央多次强调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地方政府、产业界、金融界响应积极,但部分地区却出现了运动式“减碳”的苗头,这是一次及时准确的警告和纠偏。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曾鸣对第一财经表示,运动式“减碳”还存在几个明显特征:一是它为了减碳而专门发起运动;二是非有序推进,没有兼顾到能源发展要协调好的目标。单一的运动式减碳,甚至会出现偏离基本目标的行为。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告诉第一财经,“先立后破”是指:先把减碳的基础设施做好,在保证经济平稳运行的基础上,才能开始去煤减碳。具体来说,包括新能源系统、电力体制改革、碳排放权交易等多方面工作。
林伯强强调,与欧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经济发展还需要高质量增长。如果先破后立,那将对经济造成较大冲击。先立后破是最为稳妥的做法,现阶段保障能源安全、电力充足稳定供应依然重要。
此次会议再次重申: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如果高能耗、高排放项目继续朝前走,那么经济结构将很难调整。但是,只有让经济发展和能源需求脱钩,才能做到高质量增长。因此,限制‘两高’项目势在必行。”林伯强说。
“过去半年来,出现了一种现象:把碳中和看作一个全新的概念。一些政府部门和企业在工作中另起炉灶,而不是深化、改进原来的工作,这是走入了误区。”齐晔强调,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与原来的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一脉相承,绝不能把它们割裂、对立起来。
宏观政策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