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聚酯产业链从上到下都开始了涨价的浪潮,MEG主力合约一度涨超6000元/吨的历史新高。PTA主力2201合约从4900元/吨一线回升至5200元/吨,从日内走势看,上涨相比MEG明显乏力。原料大幅上涨的同时,下游涤丝价格也在同步上行。从CCF的数据看,节后长丝价格涨幅多在400—500元/吨,短纤涨幅则落后于长丝,涨幅在350—400元/吨。
“聚酯产业链的大涨,应该归因于成本的抬升,Brent油价在此期间上涨近5美元/桶,涨幅6.5%,且在继续上涨,已经逼近80美元/桶;石脑油跟随原油上涨,涨幅约5%。”国投安信期货分析师庞春艳表示,上游原料上涨向下游传导,对下游聚酯产品带来成本推动,同时油价上涨提振下游采购积极性。中秋节后涤丝销售有所好转,且面临国庆长假,下游也有适当备货需求。在她看来,除了成本推动外,下游采购增加外、全国各地限电导致供应收缩也是聚酯产业链上涨的主要因素。
对此,浙商期货分析师朱立航也表示,这次涨价主要是受成本端油价和煤价一路上行的带动,另外,近期商品市场的助涨情绪影响也颇大。“单从化工层面看,聚酯的涨幅其实并不算高。”朱立航表示,产业链利润上,由于近期PTA大型装置检修较多,上游PX的利润向PTA转移。乙二醇的利润仍在较低位置,主要是原料端涨幅更大。下游利润仍然不佳。
在朱立航看来,双控政策被提及以来,对下游的影响更大,需求端影响比供应端更大,但原料端价格仍持续上行,主要原因还是成本端的强势,带动了PTA和MEG的价格。“PTA和MEG本身的利润水平就偏低,MEG的绝对库存又在历史同期偏低位置,一旦成本端走势强劲,价格很容易被带起来。”
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到,成本压力下聚酯品价格近期也在持续上涨,下游用户受买涨情绪影响,有集中补仓的行为。尤其是长假前一周,也是下游备货的时间窗口,油价上涨更刺激下游的采购积极性。
据朱立航介绍,尽管终端受到双控政策影响开工下滑,但近日聚酯买盘较多,长丝和短纤的产销都不差。“本周一长丝的平均产销近300%,也反映了当下纺织市场虽然不佳,但对于旺季的期待仍存,如果原料保持涨势,备货情绪或也能维持。”
有市场人士认为,当前的聚酯市场迎来了有钱无货的时代。对于这一种说法,市场人士认为还有待商榷。
“有钱无货的说法有些过于夸张,实际上,从基差的角度来看,原料价格大幅上涨以后,现货端涨幅是低于期货盘面的,盘面的上涨是有情绪因素和更多的预期在里面的。”在朱立航看来,PTA的库存水平仍然在较高位置,MEG虽然库存水平较低,但大幅涨价的过程中现货基差走弱,也反映了现实货源并没有进一步稀缺,下游长丝和短纤的库存也较为充足,有钱无货的说法还有待商榷。
就目前的限电范围看,江苏地区的PTA和MEG两大聚酯原料受到一定影响,MEG装置如卫星石化、扬子巴斯夫、远东联、斯尔邦等均受到影响,PTA如虹港石化和扬子石化的装置也有波及。“浙江地区聚酯原料受到的影响有限,主要是下游聚酯至印染环节影响较大。”庞春艳表示,从全国范围看,MEG受到的影响比PTA大,主要是MEG涉及煤化工工艺。除了江苏地区外,山东、新疆的煤化工装置降负荷,安徽红四方MEG装置因政策影响停车。整体看,能耗高的煤化工装置开工普遍下降,且影响还将持续。而PTA和乙烯法制MEG装置后期随着限电的放松,有恢复的预期。
“产业链越往下游能耗越高,后期受到持续影响的可能性越大,因此整体看产业链上不同产品受到的影响不同,预计PTA在9月和10月装置集中检修过后,供应恢复会比较明显。”庞春艳表示,MEG因有煤制工艺,供应恢复会比较慢,下游到终端成品面料,可能因纺织印染瓶颈恢复较慢,因此相比原料端,所谓的有钱无货更可能发生在成品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市场又到了传统旺季以及“双11”的集中销售窗口,但实际上,传统的“金九银十”旺季消费节奏在近几年已被打乱。
据了解,2020年疫情过后,在9月底订单爆发,整个旺季维持至年底,表现为国内消费的复苏和出口的增长。今年出口形势较好,但国内消费表现疲弱,全年订单表现平稳,至今没有明显增长。
“目前,距离‘双11’的销售期越来越近,限电政策打乱市场节奏,产量压缩的前提下订单在10月可能会有所体现,因此面料市场或迎来去库周期。”庞春艳称,当然,最终要看限电的程度及持续时间,如果限电对终端纺织品和服装的加工也有很大影响,则可能导致预售订单的交货时间延长。
“从供需的角度看,现在聚酯的基本面并不特别乐观。”朱立航认为,下游聚酯和终端受到双控的影响较大,负荷一降再降,而目前上游PTA和MEG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现在原料价格能够跟随成本端不断上行,也反映了市场对旺季将近、需求好转的预期。”在他看来,如果后续需求端能够表现较好,聚酯的价格仍值得有所期待。但一旦旺季需求被证实不如人意,需求的负反馈或会逐渐影响到上游原料价格。
聚酯链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