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联合发布《关于振作工业经济运行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护航工业经济运行,作为工业基础原材料的大宗商品也被重点提及。
《通知》明确“做好大宗原材料保供稳价”,持续密切监测大宗原材料市场供需和价格变化,大力增加大宗原材料市场有效供给,灵活运用国家储备开展市场调节。进一步强化大宗商品期现货市场监管,坚决遏制过度投机炒作。
此前,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造成巨大压力,政策面对此高度关注并果断出手,打出调控“组合拳”,四季度以来,大宗商品价格已明显“降温”。
数据显示,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调查、发布的2021年11月份中国大宗商品指数为99.2%,连续两个月下跌,跌至自2020年2月份以来的最低水平。
“一系列大宗商品保供稳价措施推出后,目前大宗商品价格平稳运行。”中信证券首席FICC分析师明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前期价格上涨迅速的煤炭、钢铁价格已经回落至2021年上半年的水平,且近期维持在这一水平平稳运行。总体来看,南华工业品指数基本面回落至年中水平后平稳运行。可以说,这一轮大宗商品保供稳价举措效果非常显著。
苏宁金融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保供稳价政策出台后,一方面核增了相关产能,另一方面极大打击了恶意炒作、囤积居奇等行为,总体上消除了前期持续涨价、过度虚高背后的很大一部分驱动因素。由于供给刚性、经济复苏需求回升,总体价格水平依然高于疫情之前,但当前价格水平更多反映了经济周期的基本面,虚高和大幅波动的因素已经消退。
记者注意到,在沪深交易所互动平台上,有投资者就“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等话题向相关上市公司进行询问。一家制造业公司在回复时表示,“大宗商品价格的回落有助于公司原材料采购成本的下降,但前期采购的原材料还有个消化的过程,短期内不会对公司的生产经营产生明显影响”;一家通用设备制造业公司称“大宗商品的降价对公司后续生产经营有利”。
“保供稳价等供给端政策效果显现、大宗商品价格下降后,将减轻经济的通胀压力,为宏观政策调控腾挪空间。”明明建议,上游相关企业应严格执行保供稳价政策,配合政府维持大宗商品市场价格的平稳运行。而上游价格回落后维持平稳运行,对中下游的利润挤压有所减缓,修复中下游制造业企业扩大资本开支和生产的预期。
“未来,原材料价格继续上涨的空间和概率都较小。”陶金称。对此,他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国外原材料价格继续持续上涨的时间窗口已渐渐关闭,对国内而言,领先性指标CRB指数也已见顶回落。供给刚性可能依然存在,但在全球疫情之下正在艰难地回归常态化,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背景下的美元走强也将压制大宗价格。另一方面,国内工业生产预计保持平稳,随着工业企业盈利情况转弱,需求端不具备大幅拉升价格的基础,国内供给端的保供稳价政策也在常态化,市场在强监管之下不会出现非常大的扰动因素。
明明认为,短期来看,保供稳价的推出和落实,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宗商品价格的无序上涨,但从基本面看,上游大宗商品的供需缺口仍然存在,虽然随着上游产能扩张和释放,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上涨的预期,但当前价格难以再出现趋势性的大幅下跌。明年大宗商品价格面临着需求逐步回落、供给逐步扩张的格局,大宗商品价格大概率逐步回落。中长期来看,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的能源结构调整,可能仍会是支撑煤炭等能源价格的主要因素。
大宗商品
调控“组合拳”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