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空因素“博弈” 2023年农产品期价如何演绎?
2023-01-04 09:43:48
文章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这一来自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20世纪70年代的发言,道出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粮食安全与粮价稳定息息相关。在过去的2022年里,俄乌局势成为扰动国际粮价的重要因素之一。2月24日俄乌冲突升级后,国际粮价上涨明显。随着美联储3月启动加息进程,加上黑海谷物倡议7月签署并在11月顺利延期,国际粮价连续数月保持下行态势,不过仍处于历史相对高位。

  从衡量粮价的指标来看,世界银行公布的食品价格指数2022年4月达到历史高点,2022年第三季度下降了12%,不过仍比一年前高出近20%。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公布的食品价格指数2022年3月平均为159.3点,达到1990年创立该指数以来的最高水平,较2011年2月创下的历史峰值高15.77%,此后连续8个月下降,至2022年11月降幅为14.8%;谷物价格指数2022年5月平均为173.5点,达到历史新高,较2008年3月的历史峰值高6%,此后保持波动,11月平均为150.4点;植物油价格指数2022年3月平均为251.8点,创下历史新高,较2008年6月的历史峰值高41.2%,此后连续7个月下跌后有所反弹,11月平均为154.7点。

  从年度表现来看,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1月至11月FAO食品价格指数平均水平分别为95.1点、98.1点、125.7点、144.9点,谷物价格指数平均水平分别为96.6点、103.01点、131.2点、155.4点,食用油价格指数平均水平分别为83.2点、99.4点、164.9点、191.7点。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流通与产业发展处处长、正高级经济师张秀青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2022年国际粮价再创历史新高,呈现出快涨快跌、金融化趋向突出的特点,价格波动主要受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和多国农产品贸易政策方向趋同的影响。

  张秀青称,考虑到美联储加息步伐有所放缓但不会放松,多国调整前期偏紧的贸易政策、放松出口管制或增加出口,同时农产品全球供应链受阻有所缓解、全球粮食生产形势好于预期等因素,2023年国际粮价预计保持弱势运行,但在春播和秋收等时间节点预计会有阶段性波动。

  国际农产品期价“先扬后抑”

  2022年,谷物、油脂等农产品期价大体表现出“先扬后抑”的态势。

  自2022年2月24日俄乌冲突升级至6月,由于黑海地区港口受到破环,粮食出口中断,并且乌克兰4、5月春播作物种植受到一定冲击,市场对于供应减少的担忧情绪短时间内迅速推高小麦等农产品期价,随后保持高位震荡。

  6月后,伴随美联储“激进”加息且持续收紧货币政策的“鹰派”信号明显,农产品期价跟随原油等大宗商品期价走势,出现明显回落。

  7月至9月,天气成为扰动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主要因素之一。美欧干旱天气促使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优良率低于往年同期水平,减产预期导致相关品种期价出现波动,8月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玉米期价再度上涨。

  7月末至12月末,伴随俄乌7月22日围绕农产品外运达成平行协议且11月17日将协议延长120天,乌克兰粮食出口量陆续增加,谷物和油脂供应担忧情绪有所释放,小麦等国际农产品价格中枢下移,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小麦期价12月上旬回落至2022年年初水平。

  多重因素影响农产品期价

  2023年,黑海物流情况仍是影响粮食市场的主要因素。

  据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公布消息,乌克兰近75%的农产品出口依靠黑海港口,其中约1/2的出口依靠“黑海谷物倡议”所涵盖的敖德萨、切尔诺莫斯克、尤日内这三个港口。另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数据,有30多个小麦净进口国依赖俄乌满足30%以上的小麦进口需求。

  当前,俄乌局势尚未明朗,黑海谷物出口在2023年3月22日之后是否会再次中断仍存变局。“黑海谷物倡议”被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称为世界迫切需要的“希望的灯塔”,7月22日倡议签署后,黑海4个月出口了超1000万吨粮食。

  外部冲击中,除了地缘政治带来的影响,考虑到小麦等农产品贸易具有的较强集中度,各国农业贸易政策变化也会直接影响供应格局,造成价格波动。2022年,印度、阿根廷、俄罗斯、印尼等国家围绕食糖、小麦、大豆油、葵花籽油、棕榈油等品种实施出口禁令或限制。其中,印尼出口政策频变,成为扰动国际油脂市场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印尼棕榈油出口量占全球棕榈油出口量的60%、全球总植物油贸易的30%,是全球最大棕榈油生产国和出口国。

  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报告,截至2022年12月12日,19个国家实施了23项食品出口禁令,8个国家实施了12项出口限制措施,政策有效期大多至2022年12月31日。

  除了农业政策,农产品的金融属性日益突出,农产品期价受货币政策的影响日益明显。美联储调整货币政策将直接影响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并且,美联储加息往往会抑制库存持有,减少商品期货市场的投机活动,从而对食品价格带来下行压力。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大宗商品研究部经济学家Christian Bogmans称,自2022年4月以来,美联储的紧缩政策已经帮助降低了谷物价格,并将在明年年底前继续对价格构成下行压力。

  天气方面,拉尼娜现象仍将继续扰动农产品期货市场。世界气象组织2022年11月9日曾预计,拉尼娜现象在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发生的概率为75%。

  2022年,拉尼娜现象引发的热浪、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对巴基斯坦、印度、阿根廷、美国、欧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造成冲击。在美国,据美国干旱监测机构公布数据,该国2022年10月至11月连续7周出现22年来覆盖范围最广的异常干旱或中度干旱,11月1日异常干旱覆盖范围占比达85.28%,是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美国农业部12月初表示,美国冬小麦种植在11月中旬基本完成,目前干旱影响了大约3/4的冬小麦种植区,预计大平原南部的干旱状况将持续到2023年年初,其他地区干旱情况预计会有所改善。干旱对小麦作物优良率造成一定冲击。在阿根廷,该国中北部在2022年11月末和2022年12月初的两次热浪中经历破纪录高温,北部9个地区的12月最高气温达到196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作为南美洲最大的小麦出口国,阿根廷小麦收成受到热浪冲击。

  此外,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经济衰退担忧对大宗商品价格形成一定抑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2022年10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计,全球经济增长将从2021年的6.0%放缓至2022年的3.2%和2023年的2.7%。IMF对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较“悲观”,经济不景气下消费或受到抑制,进而影响食品价格。

  多空博弈下农产品后市如何演绎?

  一般来说,美元与大宗商品价格呈负相关关系。根据2022年12月9日IMF发布的分析数据,全球粮食产量每下降1%,粮食价格就会上涨8.5%;美联储的主要利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一个季度后食品价格就会下降13%;化肥价格上涨1%,食品价格就会上涨0.45%;石油价格每上涨1%,粮食价格就会上涨0.2%。

  展望2023年,供需因素共振下农产品期价如何演绎?

  考虑到全球小麦产量好于预期、大米市场供应稳定、乌克兰恢复粮食出口等因素,世界银行2022年10月26日曾预计,2023年农产品价格将下降5%,2024年将企稳。

  张秀青对记者称,从全球主产国供应情况来看,玉米受天气和俄乌冲突影响有所减产,库存下降,其他谷物供给偏宽松,在此背景下,2023年谷物价格指数预计走弱,在春播和秋收等时间节点预计会有阶段性波动。

  据美国农业部公布数据,2022年全球小麦产量增加,天气对美国小麦产量影响不大,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等主要小麦供应国或地区产量保持稳定,有效保障全球小麦市场的稳定。与小麦供应充裕不同,2022年全年玉米产量下降5500万吨,其中美国玉米产量下降2900万吨,乌克兰玉米产量下降1500万吨。

  “这说明美国玉米供应紧张程度明显高于小麦,”光大期货农产品总监王娜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乌克兰玉米预期减产、美国玉米库存消费比下降的情况下,国际买家将2023年的采购需求转向南美。巴西和阿根廷玉米在1月-2月处于生长关键期,此前阿根廷干旱少雨天气导致市场担心其大豆、玉米产量下降。

  王娜称,2023年1月-2月国际市场谷物交易商还会持续关注美国大平原低温天气、阿根廷降雨等天气预期,预计2023年1月-2月天气炒作将不断升温。“综合来看,2023年国际谷物价格将延续高位表现,2023年第一季度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小麦价格预计恢复反弹、玉米震荡上行。”

  油脂方面,后续需考虑南美大豆产量、美豆新作面积、巴西及阿根廷生柴计划、欧盟生柴原料禁令是否落实、美国加息政策预期及变化等对价格的影响。

  新湖期货油脂高级分析师陈燕杰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预计,剔除宏观及货币因素,2022/23年度国际植物油供需边际增量同比或可持平。但油籽多是季产年销,生柴消耗却近乎全年稳步进行,因此,2023年国际植物油阶段性的供需宽松局面还是会出现,预计2023上半年国际植物油继续深跌概率小,但仍可能会有阶段性偏弱行情。

  国内方面,全球菜籽增产背景下,2023上半年国内菜籽预计进口较充足,菜油低库存、超高现货基差局面进一步改善;国内棕榈油上半年预计供需继续偏宽松,但库存将从高位逐渐回落;国内豆油的库存趋势仍依赖于国内大豆进口节奏的变化。


责任编辑:腾会言

农产品期价

多空因素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