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治局会议日前对资本市场工作作出重要部署,明确提出“要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8月18日,证监会有关负责人就贯彻落实情况答记者问,就下一步政策举措作出重要部署。具体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加快投资端改革,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提高上市公司的投资吸引力,更好地回报投资者;优化完善交易机制,提升交易的便利性;激活市场机构活力,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支持香港市场发展,统筹提升A股和港股的活跃度;加强跨部门协同,形成活跃资本市场的合力。
期货日报记者注意到,证监会表示将统筹发展股票、债券、期货市场,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在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的一揽子政策措施中,涉及期货市场的政策也多次被提及,主要包括增加系列金融期货期权产品、放宽金融机构投资金融期货期权品种的限制等。
其中在激发市场机构活力,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方面,证监会特别提到,要研究推出深证100股指期货期权、中证1000ETF期权等系列金融期货期权品种,更好满足投资者风险管理需要。
同日晚间,中金所就深证100股指期货和股指期权合约及相关规则向社会征求意见。
据悉,深证100股指期货和期权合约标的是深圳证券交易所编制和发布的深证100指数;深证100指数由深市市值大、流动性好的100只股票组成,是深市旗舰产品指数,表征创新型、成长型龙头企业。
据了解,目前中金所已上市权益类、利率类两条产品线共11个金融期货、期权品种。特别是2022年以来,金融期货品种上新加快,中金所先后上市了中证1000股指期货、中证1000股指期权、上证50股指期权、30年国债期货。
虽然股指期货及期权目前已形成了覆盖大、中、小盘股的风险管理产品,国债期货品种也已经覆盖了收益率曲线上比较关键的节点,但有业内人士表示,上市更多金融期货品种,可以丰富资本市场风险管理工具,增强投资者参与资本市场的信心。此外,丰富金融衍生品合约,还可以使投资者根据自身需求和投资策略选择不同的金融期货产品,实现资产配置的多样化。投资工具的增加也能够丰富市场策略,吸引实体企业、养老金管理机构、公私募基金、外资机构等各类型机构的资金入市,运用风险管理工具转移风险。而机构投资者的良性发展,又可以推动居民资产配置向机构化、产品化转型。从多个角度来看,都能有效促进资本市场繁荣。
同时,证监会还提到,允许更多境内外投资机构在审慎前提下使用衍生品管理风险。在加快投资端改革,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方面,证监会也表示要拓宽公募基金投资范围和策略,放宽公募基金投资股票股指期权、股指期货、国债期货等品种的投资限制。
近年来,各类机构投资者稳步参与金融期货市场,市场机构化、专业化特征逐步显现。机构成交持仓持续增长,目前,机构已成为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有效提升了市场的稳定性。从公募基金参与金融期货的数据来看,截至2022年底,参与股指期货的产品数量约240只,近7年年化复合增速25.8%。私募基金中,已备案的参与股指期货的产品总计超1万只。中金所近年来也在积极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2020年4月,五大行获得参与国债期货交易的试点资格;2020年7月,保险资金参与国债期货的制度公布,首批7家保险机构于2021年参与到了国债期货交易之中,2022年监管层又放开了第二批保险机构入市;今年1月,首家外资银行渣打银行加入到了国债期货市场之中。
增量资金流入是活跃市场的关键,证监会表示,在引入更多中长期资金方面,近年来,社保基金、保险资金、年金基金等中长期资金坚持市场化、专业化运营,整体保持净流入,在保值增值的同时,实现了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但总体上看,中长期资金不足仍是制约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在引入更多中长期资金方面,重点营造有利于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政策环境。丰富场内外金融衍生投资工具,优化各类机构投资者对衍生品使用限制,提升风险管理效率。
市场人士纷纷表示,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可以更好发挥金融期货市场“压舱石”和“稳定器”的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为提升机构投资者尤其是中长期资金参与金融期货市场质量,中金所2023年中长期资金风险管理计划自2023年8月1日起正式实施,将进一步提升中长期资金参与广度与深度。
此外,在支持香港市场发展,统筹提升A股、港股活跃度方面,证监会还提到下一步将在香港推出国债期货及相关A股指数期权。
对此,香港交易所相关负责人告诉期货日报记者,“欢迎所有支持提升市场活动及流动性的举措,我们期待与各持份者继续合作,共同增加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总的来看,受访业内人士认为,未来上市更多金融期货、期权产品和拓宽机构投资金融期货限制,将为国内股市、债市提供更丰富的风险管理工具箱,尤其为机构投资者提供更多资产配置工具,同时也更便于境内外跨市场投资,吸引更多境外资金参与境内证券、期货市场,更好发挥期货市场的资源配置、价格发现和风险管理功能,有效提升市场活力、效率和吸引力。
证监会
期货
资本市场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