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旬以来,偏紧的资金面仍主导了债市行情,加之经济数据的超预期表现,现券收益率站上新高,1年期和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分别突破了2.3%和2.7%,期限利差进一步收窄,而国债期货的走势在多空交织下可谓一波三折。
国庆节假期结束之初,市场对于资金转松有所预期,国债收益率也较节前有所下行。但节后大量逆回购到期,以及特殊再融资债的大规模集中发行,使得资金持续偏紧。同时,增发1万亿元特别国债的消息助涨了空头情绪,1年期国债收益率触及2.3%;不过随后由于国债增发的审批时间窗口已较为紧张,市场普遍认为消息落地的概率较低,加之9月金融数据呈现出一定的结构性问题,债市再度掉头向上,空头平仓之下国债期货也收复了前几日的跌幅,此轮博弈暂告一段落。
进入10月中下旬后,资金紧张的问题进一步凸显,特殊再融资债券拟发行规模直逼1万亿元,叠加税期的影响,资金价格出现大幅上涨,DR007在1周内快速拉升50BP。三季度GDP增速达到了4.9%,大幅超出市场预期,且消费、生产和制造业投资等方面均呈现出较强的韧性。此外,由于权益市场失守3000点,市场对于固收+产品赎回的担忧也使得股债“跷跷板”没能对债市起到提振,十债收益率突破了2.7%的压力位。央行通过OMO和MLF超量续作在1周内净投放了超万亿元的资金,呵护流动性的明确态度使得国债期货再度开启反弹。不过反弹仅两日,特别国债增发的消息又重新成为市场焦点,期债再次下挫。行至今日,随着增发1万亿元国债的消息正式落地,年内的政策利空或已出尽,而货币政策料将进一步加码,为新债发行和经济复苏创造宽松的环境。
9月宏观经济整体继续沿着温和复苏的路径前进,存在亮点的同时也隐含结构性问题。金融数据方面,9月社融虽季节性多增,但政府债券仍是多增的主要支撑;人民币贷款则同比少增,信贷需求仍有向上改善的空间。结构上来看,居民端长贷同比多增明显,原因主要是房贷政策的放松;企业部门贷款同比少增,但增量对比年内其他月份也较为可观。经济数据方面,工业生产在高基数下维持较好韧性,制造业和基建投资边际改善,消费和出口增速也继续回升。但潜在的问题是,楼市成交仍不理想,且当前库存去化周期较长,使得终端成交向地产投资的传导时滞更长且不确定。同时,可选消费增速较8月有所下降,且今年以来单月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均不及社零,或反映出收入对消费的支撑还有待加强,我国内需偏弱的情况仍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
展望后市,经济温和复苏之下,中短期资金面仍将是债市走势的主导因素,而近期资金面的关注焦点主要有1万亿元特别国债、特殊再融资专项债,以及央行的流动性呵护措施。
中央财政将于今年四季度增发2023年国债10000亿元。本次增发特别国债的直接背景是今年我国多地遭遇极端自然灾害,经济背景是我国目前内需偏弱,私人部门加杠杆意愿不强,而当前地方政府在化债压力下加杠杆乏力,于是由中央来承担加杠杆的角色,推动防灾减灾建设的同时提振需求。从发行安排来看,特别国债全部计入今年赤字,也为明年的财政宽松留有一定空间。
从使用安排来看,此次增发的国债全部通过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给地方,今年和明年分别使用5000亿元,不过考虑到从国债发行到基建项目落地需要时间,对经济的刺激更多将在明年。此外,虽然在使用上通过转移支付安排给地方,但仍由中央承担偿还压力,有助于改善地方的财政收支情况。资金投向方面,据财政部介绍,国债资金将重点用于灾后恢复重建、重点防洪治理工程、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等八大方面,反映出了逆周期调节的补短板、惠民生属性,有助于提高我国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为未来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特殊再融资债券方面,截至10月24日,已有25个省市公布了发行计划,累计拟发行规模已达到10126.8亿元。普通的再融资债券主要用于偿还到期的地方政府债券本金,而特殊再融资债券则主要用于偿还政府存量债务,一般被认为是地方化解隐性债务的手段。2020年12月至2022年6月期间,全国各省市分两阶段共发行了约1.1万亿元特殊再融资债,而此次仅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内便达到了1万亿元,虽然对比隐债整体数十亿的规模来看影响相对有限,但本轮发行速度快、规模大的特点也使得资金持续紧张。
综合来看,特别国债叠加特殊再融资债券,对于四季度未来的资金面将构成较大压力,但央行近期也大幅提高了“补水”力度,不仅MLF超量续作近3000亿元,OMO存量更是达到了空前的30000亿元,远超季节性水平,反映出央行呵护流动性的决心。而在特别国债的重磅政策落地后,年内财政政策进一步发力的概率已比较有限,对债市而言,政策面利空或已出尽。货币政策方面,虽然中美利差再度走扩,但在央行的调控下汇率迅速回落的风险依旧不大,货币政策也仍有空间,市场已经对年内再度降准预期进行交易。此外,经济温和复苏与地方政府化债都需要较低的利率环境,而当前的十债收益率已相对偏高,故在明年大规模经济利好政策实际落地前,仍可以偏多思路对待。操作上,短期建议谨慎关注资金面变化,若债市出现阶段性下调,可以择机布局。
期债
期货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