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风向标作用 助白糖行业融合发展
2024-01-08 10:17:20
文章来源
期货日报

  白糖期货上市十八周年


  白糖作为重要基础农产品,上游连接着广西、云南、新疆、内蒙古等原料主产区产业发展,关乎乡村振兴,下游则广泛用于食品加工行业和居民消费,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我国是全球食糖第四大生产国、第三大消费国、第二大进口国,对外依存度超过30%,涉糖企业通常面临价格大幅波动风险。白糖期货自2006年1月6日在郑商所上市以来,一直发挥着糖市“风向标”的作用,是制糖企业、食品贸易企业、用糖企业套期保值和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回望这十八年来,白糖行业经历了一系列的调整和变革,白糖期货功能有效发挥,助力行业朝着更高效、更健康的方向阔步向前。


  助力白糖行业提质增效


  “回望过去,中国白糖行业经历了一系列的调整和变革,这些变化反映出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农业结构、市场开放程度、消费习惯等多方面变化的影响。”中粮期货白糖分析师周航向期货日报记者表示。


  周航介绍,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逐步减少贸易壁垒,使得国内白糖行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进口糖的增加对国内市场价格形成了一定的压力。基于此,国际糖价的波动对国内市场影响显著,特别是在巴西、印度等主要糖生产国的生产情况变化时,国际糖价的波动将直接影响中国的进口成本和市场供给。


  近年来,白糖的国内供应格局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国信期货资深软商品分析师侯雅婷介绍,2017年是甜菜糖发力的分水岭,内蒙古大力新建甜菜糖产能,使得甜菜糖产量在此后的榨季里升至50万—60万吨的水平,改变了蔗糖占据绝对主导的格局。此后的2020年,食糖进口配额外关税降低与数量管控措施放松,进口糖数量大幅增加,创历史新高;同时液体糖浆、预拌粉等白砂糖替代品进口量也大幅放量,国内供应格局再度发生变化。


  “此外,行业发展方面,以提升产业集中度和效率为目标,一些规模较小、效率不高的糖厂逐渐被淘汰,行业发生结构性调整,大型糖企逐渐形成市场主导地位。”周航表示,整体来看,中国白糖行业在过去二十年呈现出从增长到调整,再到寻求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转型特点,未来中国白糖行业的发展仍将受到国际市场变化、国内政策的影响与市场供需关系的共同驱动。


  在此过程中,白糖期货让相关涉糖企业面临波动的市场有了抵御的能力。“白糖期货上市十八年来,交易持续活跃,市场规模稳步扩大,对我国食糖行业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一是白糖期货的交易量和持仓量逐年上升,市场参与者逐渐增多,包括制糖企业、食糖贸易商、基金、投资者等多个层面,增强了市场的流动性和深度。二是白糖期货市场提供了透明的价格机制,参与者可以通过市场价格了解供需情况和预期变化。三是随着市场规则和风险控制措施的完善,为企业管理价格波动风险提供了可靠工具,更在企业决策优化、现货市场定价参考、行业投资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国际贸易影响等方面对产业、现货贸易、企业产生正向影响。”周航表示。


  特别是在2023年,白糖产业面临食糖供给减少,价格重心上移,进口成本高,加工企业经营困难以及糖浆、预混粉持续冲击的多重矛盾,白糖期货市场规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数据显示,2023年,白糖期货日均成交78.13万手,同比增长106.95%;日均持仓106.08万手,同比增长47.82%;日均换手率0.74。白糖期权日均成交19.88万手,同比增长134.71%;日均持仓39.7万手,同比增长90.32%。期货、期权市场规模达到上市以来最高水平。


  良好的价格发现,使得越来越多的产业企业参与白糖期货。据了解,2023年,白糖期货法人客户日均持仓76.12万手,同比增长35.52%,日均持仓占比71.76%;产业客户日均持仓32.56万手,同比增长32.33%,日均持仓占比30.69%。


  “白糖期货上市十八年来,不仅成为糖业市场重要的价格风险管理工具和价格发现平台,也推动了我国白糖产业的发展,同时提升了国内外贸易商参与中国市场的意愿和能力。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也形成了积极影响,使得现货价格更加科学合理,促进了产业上下游的协同发展。”周航表示。


  促进行业上下游协同发展


  事实上,作为白糖现货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制糖企业和贸易商群体均有巨大的套期保值需求。


  泛糖科技产业研究部部长刘芷妍表示,对于制糖企业来说,甘蔗收购价是相对固定的,食糖是季产年销的产品,主要面临存货贬值风险。为规避库存糖价格下跌风险,糖企可以在期货市场选择合适的价位通过卖出期货或期权套保锁定销售价格。贸易商作为连接生产企业和消费企业的桥梁,主要面临包括价格波动、库存管理、资金占用等方面的风险。白糖价格走势的周期性明显,在糖价单边上涨的情况下,贸易企业面临的困难会较为突出,可以运用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对冲价格波动风险。比如,贸易商在跟终端企业签订供货协议后糖价跳涨,如果该贸易商没有在期货市场提前买入套保锁价,那么在执行采购订单时将面临大幅亏损甚至被迫违约。如果该贸易商在签订单时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操作,则可以对冲糖价上涨风险,顺利履约,甚至还可能获得基差走弱带来的额外收益。


  此外,侯雅婷介绍,2019年以来,白糖行业逐渐从一口价模式转向了基差报价,企业参与期货市场的程度加深,随着白糖期权的上市,含权贸易的模式也在业内展开。


  “市场需求和食糖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使得贸易商需要合理控制库存,避免滞销或库存积压。在一口价模式下,食糖贸易商可以先在白糖期货合约低价时建立虚拟库存,锁定采购价格,节约仓储成本。近年来,随着白糖价格波动性增加,为锁定利润和控制采购成本,白糖基差贸易逐渐成为行业趋势,产业链上下游参与基差贸易的需求增加。广西食糖制糖集团与贸易商之间的基差贸易多采用卖方点价,而贸易商对下游用糖终端采用买方点价模式居多,双方在期货市场上承担不同卖出套保和买入套保角色。”刘芷妍表示,在解决涉糖企业的融资问题方面,郑商所的场外业务平台仓单融资质押业务能够提供高效的低成本融资。


  在刘芷妍看来,白糖期货上市十八年来,食糖现货市场发生了很多变化,与期货市场协同度越来越高。市场专业度提升,期现结合的基差贸易成为主流。“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以及套期保值功能可以帮助企业在日益严峻的市场环境中获得相对公平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刘芷妍表示,期现结合的基差贸易模式可以让买卖双方通过期货市场实现在不同时间、不同价格上的“双赢”,也逐渐成为白糖现货流通定价的主流方式。


  据介绍,目前,广西主要糖业集团都在尝试运用基差贸易的方式销售,2023/2024榨季的预售糖在100万吨左右,基本上采用卖方基差点价的方式,以SR01或SR03合约升水定价,制糖企业的点价区间约6900元/吨,成功在高位区间锁定了约1/6的产糖量销售价格,为实现全年的经营业绩打下良好基础。从2023年12月开始,国内外食糖价格大幅回调,用糖终端通过与贸易商进行买方点价采购,及时把握市场机会降低成本。


  顺应市场发展更好服务白糖产业


  期货日报记者了解到,为了更好地服务食糖产业,郑商所围绕交割、市场培育、场外平台等多方面做了诸多工作。


  具体来看,郑商所一直以来都最大程度地满足企业套保需求,全力保障交割顺畅,助力企业拓展货物购销渠道。2023年,郑商所在广西、云南等主产区增加3家交割库,在主销区浙江恢复1家交割库,为产业企业参与交割提供更多便利。为了降低企业参与成本,郑商所免收2023年全年套保开仓、交割、仓单转让及标准仓单作为保证金手续费;通过标准仓单冲抵保证金、买断式回购等业务,为产业企业提供融资40亿元以上,助力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衍生品业务方面,2021年12月27日,郑商所联合广西泛糖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了“白糖基差贸易泛糖专区”,推广“期货市场定价、现货平台交收”的期现结合新模式。2023年,专区累计成交量达6.7万吨,全部为现货产业客户参与,全部进行实物交收,全部有期货对冲头寸。


  此外,市场培育方面,郑商所开展“产业服务专项支持计划”,拓展361家食糖企业参与期货市场,选取中粮糖业、广西糖业集团、云南英茂糖业、广西泛糖科技等主产区龙头企业建设产业基地,开展多层次市场培育活动,不断提升产业企业利用期货工具的能力和水平。


  与此同时,郑商所深入开展“保险+期货”试点。2022年在广西、云南、新疆开展5个白糖“保险+期货”试点项目,承保白糖33万吨,实现赔付3652万元。2023年,郑商所继续在糖料蔗、甜菜品种上开展“保险+期货”试点,试点项目13个,为48.45万吨白糖原料提供种植保障。


  郑商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进一步完善品种体系,丰富相关企业风险管理手段,郑商所正积极推进原糖期货研发,通过开展产业调研、质量摸底检验、完善规则设计、加强各方沟通等,持续深化原糖期货研发。下一步,郑商所将继续全面深入论证上市原糖期货对国内产业、市场、政策管理的影响,持续推动原糖期货研发上市。


责任编辑:周子章

白糖期货

食品

期货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