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超过80%的孤独症儿童患者都存在感觉处理方面的问题,仅在孤独症儿童群体中。感统失调患者便是个不小的数字。因此,需要接受感觉统合治疗的儿童数量非常多。”中国康复医学会作业治疗专业委员会感觉统合学组副主任委员、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作业治疗科副主任刘晓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感觉统合技术作为作业治疗的一个亚类,为发展障碍儿童教育康复提供了更多的治疗维度和手段。而且,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也发现感觉统合治疗对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等问题都有显著的治疗价值,可以明显改善儿童由触觉、本体觉、前庭觉等感觉统合失调引起的各种问题行为,包括注意力分散、阅读障碍、书写问题、社交困难、游戏能力发展不全等。
北大医疗脑健康行为发展教研院执行院长、北京大学医学博士吉宁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感觉统合理论及相关技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由美国南加州大学教育心理学博士艾尔斯创立。上世纪90年代,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王玉凤教授首先将其引入中国大陆,获得了专业人员和家长的广泛关注和充分认可。近年来,王玉凤教授在北京大学医学部举办了感觉统合治疗师技能提升线下实操培训班,希望通过推广严谨、科学、有效的感觉统合治疗,提高感觉统合治疗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帮助更多有发展障碍的儿童及其家庭。
“感觉统合理论有效地补充了对儿童神经发育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认识,让人们对孩子的各种症状表现有了更深理解,避免了对孩子异常行为的不解和误会,以及因此导致的亲子关系不和谐问题。”吉宁介绍说,以北大医疗脑健康的康复实践基地为例,基地会接收很多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及学习障碍儿童,他们都需要感统治疗。“为了让他们获得专业、有效的干预,基地聘请了王玉凤教授为资深顾问,并基于王玉凤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在其团队指导打造了全套的感统干预课程,就是希望能让专业的技术治好更多的孩子。”吉宁说。
目前,我国国内康复机构也越来越重视儿童感统失调问题。今年10月,刘晓佩对国内163家儿童康复机构做了感觉统合干预情况调查,发现在这些康复机构中,92%已经开展了感觉统合治疗,64%开展了小组式感觉统合干预模式。但不可忽视的是,“只有43%的(被调查)康复机构的感觉统合治疗师能够满足儿童的康复需要。49%的(被调查)康复机构虽然开展了感觉统合治疗,但是由于治疗师匮乏,儿童治疗时间难以得到保障。部分机构选择小组式感觉统合干预模式,也是为了弥补治疗师数量不足的问题。”
吉宁告诉记者,感觉统合治疗因为其良好的干预效果,以及看似门槛很低,导致了从上世纪开始,在国内遍地开花。“然而,真正能够将经典的艾尔斯感觉统合理论应用到实践操作中的治疗师却少之又少;能够在感觉统合干预过程中尊重孩子的反应,按照个体特征,进行有目的有意义的游戏活动、考虑其适应性反应等方面因素的治疗师少之又少;能够持续进步,积极研究感觉统合治疗方法的研究者更是罕见。”吉宁说。
吉宁认为,提高相关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康复质量,首先必须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养,推广有循证的艾尔斯感觉统合理论的治疗体系,从理论、评估、到治疗实操,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的技术和能力。其次,相关部门应出台能够规范感觉统合治疗的标准化管理,在从业人员的入门资质、上岗培训内容、上岗资格考核、在岗继续教育等方面出台严格有效的管理标准和模式,“才有可能改变目前国内这一领域的治疗乱象”。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 来源:中国青年报
感觉统合技术
医疗
儿童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请联系本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团结湖北路2号11幢206
邮编:100020
京ICP备05049267号
京ICP备0504926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063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