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装房何时不再是“惊装房”
2021-04-19 09:38:44
文章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住房问题关系民生福祉,装修亦然。然而,多级转包套路多,监管缺失维权难,满分承诺负分施工,精装房变“惊装房”……群众吐槽装修市场处处坑。一些地方相关矛盾纠纷突出,成信访高发领域。“水深”套路多,业主维权难,住房装修信任黑洞呼唤全链条治理。

  精装房变“惊装房”现象,媒体早有报道,而精装变“惊装”“还没入住就塌了”,这也绝非是个案。也正如媒体所报道的现象,我国建筑装饰行业住宅装修业务年产值超过2万亿元。然而调查发现,不只精装房问题多,二手房装修“销售”色彩过重,计价方法复杂,同样套路多、维权难。上述,无疑会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精装房变“惊装房”是多方面导致的。最基本来理解,合同陷阱辨别难,行业标准缺失,人员资质不清,是目前装修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监管难导致市场形成恶性低价竞争,尤其监管机构缺乏完善的、精细化的行业评估标准及严厉的处罚措施,监管执法人员有限,常处于被动监管状态。加之,消费者防范意识差,极容易被不法企业忽悠蒙蔽。

  遏制“惊装房”现象,强化市场监管是首要的。需要多部门全链条严打欺诈哄骗,规范家装行业健康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正在积极出台举措,比如重庆市场监管部门从广告、合同两个关键点着力,在九龙坡区房地产在售项目中探索推行不利因素告知机制,涉房投诉举报、信访量下降明显。应该说,监管部门理当创新监管举措,规范市场秩序。

  同时,也亟待相关制度的完善。有专家建议,推行第三方监理人制度,加大装修公司后期行为约束力度。还如,南京市曾出台办法提出,现场公示的样板房必须在项目交付后3个月才能“拆除”,住宅室内装饰装修在正常使用条件下,最低保修期限为两年,有防水要求的房间和外墙面的防渗漏期为5年。这些均值得尝试。

  行业自身也应强化自律。据悉,目前装修行业从业人员鱼龙混杂,流动性过高,还是马路工人、游击队为主,施工质量只能靠工人良心。越是如此,越需要行业本身增强依法诚信理念,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偷工减料、压缩工期,放松了对品质的把控,是对消费者的不负责任,更是对自身发展的设障。故此,相关企业理当恪守底线行事。

  此外,从消费者角度来讲,当增强消费防范及维权意识。有的市民就表示,装修公司签的合同好几页,很多看不懂,有不少“隐藏”条款一般人发现不了。对此,个人在签订相关合同时,理应多些警惕,谨防遭遇“合同陷阱”。当然,面对自身权益被侵害,更需要站出来依法维权,这有利于倒逼市场更加规范。

责任编辑:陈康利

精装房

惊装房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请联系本网。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