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给2020年保险业定任务:强化保险保障功能
2020-05-27 08:04:23
文章来源
金融时报

编者按

  

  如何“强化保险保障功能”?保险业应积极释放在金融支持方面的价值,充分发挥保险资金的跨周期资产配置和长周期价值防御优势。

  

  一方面,通过多渠道有效对接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有力促进居民储蓄转化为资本市场长期资金,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5月20日至22日,广东省出现今年强降水。根据广州市巨灾指数保险条款约定,本轮强降水成灾指数在27%以上,触发了赔付。5月22日下午,人保财险广州市分公司向广州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递交巨灾保险预付赔款书,按条款先行向成灾指数最高、受灾最严重的黄埔区、增城区政府分别预付赔款100万元,用于区内救灾救助和灾后重建等工作。

  

  “保险业作为社会管理的辅助手段,正在积极参与城市风险管理与预防,推动创新城市运行管理机制和政府职能转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太保寿险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周燕芳表示,城市风险管理,已成为今后我国城市治理的重中之重。作为保险业的人大代表,她今年就建议,探索将法定传染病流行风险纳入巨灾保险的保障范围。

  

  抗疫专属理赔达4.39亿元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城市风险管理者、自身健康管理者对风险保障更加关注。此前,融360维度发布的一份调查显示,超过七成受访者表示今后会增加重疾险、医疗险等保险产品消费。

  

  风险保障是保险最重要的功能。正因如此,近年来政府工作报告每每提及“保险”,均强调“保障”二字。从2018年的“拓展保险市场的风险保障功能”,到2019年的“增强保险业风险保障功能”,再到今年的“强化保险保障功能”,保障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表明国家对保险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大家保险集团总经理徐敬惠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这相当于在行业顶层设计层面再次明确‘强化保险保障功能’。虽然回归保障本源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共识和主基调,但在疫情当下,‘强化’一词又增添了别样含义。”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18日,保险行业抗疫专属理赔累计19.71万件,累计赔付金额4.39亿元。其中,人身险公司累计赔付2.91亿元,财产险公司累计赔付1.48亿元。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场考验,保险业根据疫情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风险,及时创新服务,强化理赔,让保险这把大伞能够覆盖更多人群、挡住更多风雨。比如,在疫情暴发之初,保险业扩大保险责任、延长保障期限、积极向医护疾控人员赠送保险;随着疫情得到控制,保险业为复工复产复学面临的风险“量体裁衣”,为企业和个人解除后顾之忧。

  

  数据资料

  

  “像我们这类中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弱,这个保险就是‘及时雨’,为我们的复工复产注入了强心剂。” 说这句话的是宁波宏特工贸有限公司的负责人。2月20日,宁波市出台《关于开展政策性小微企业复工防疫保险试点工作的通知》,鼓励保险机构开发推广符合企业需求、多样化的商业性复工防疫保险产品作为补充,满足企业多层次的保障需求。文件出台24小时内,中国太保签发了宁波首单小微企业政策性复工防疫保险,而宁波宏特工贸有限公司就是首批投保企业。

  

  据了解,小微企业政策性复工防疫保险保费2000元,其中,政府补贴50%。无论是在本企业经营场所还是周边区域出现疫情,导致企业停工停产,按照3500元每天给予定额赔付,累计最高赔偿限额10万元,保险放大倍数达50倍。

  

  保险保障功能仍需强化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9年,保险业为全社会提供风险保障超过6470万亿元,承保保单件数495亿件,累计赔付支出1.29万亿元。不过,光大证券分析师王一峰在对比往年数据后认为,保险业承保规模稳步提升,但赔付支出金额相对平稳。

  

  在两会召开前,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公开表示,从新冠肺炎疫情发展情况看,的确也存在一些未被覆盖的风险敞口。比如,在财产保险方面,企财险、营业中断险的覆盖面还有待提升。从人身保险方面看,虽然行业疾病、医疗保险产品不少,但与我国14亿人口基数相比,真正购买了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的人数占比依然很低,商业健康保障的覆盖面仍然不足。特别是在应对大规模流行性传染病,以及由此引发的家庭收入损失、大额医疗支出等风险保障上,保险业尚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这些保障缺口既是当前存在的问题,也是保险业发展的潜力和方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表示,保障是保险最重要的功能。对于寿险而言,要向“以保障功能为基础,兼顾财富管理”转型。对于财产保险而言,要求进一步提升渗透率,充分发挥经济补偿功能。同时,做好防灾减损,加强风险管理功能。

  

  对于如何“强化保险保障功能”,徐敬惠建议,保险业应积极释放在金融支持方面的价值,充分发挥保险资金的跨周期资产配置和长周期价值防御优势。一方面,通过多渠道有效对接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有力促进居民储蓄转化为资本市场长期资金,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立足行业本源,为人民生活增添安全感、为经济建设增添发展助力,将始终是保险人共同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

  

  除了再次强调保险保障功能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第七部分“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中明确提出: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

  

  这是自2009年以来,政府工作报告连续第六年提及“出口信用保险”。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加大对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应保尽保;2016年,增加短期出口信用保险规模,实现成套设备出口融资保险应保尽保;2017年,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对成套设备出口融资应保尽保;2018年,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整体通关时间再压缩三分之一;2019年,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很多外贸企业受到直接冲击,订单大幅度减少。出口信用保险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提升出口,这也是摆脱目前困境很重要的一个政策工具。”朱俊生说。

  

  2月份,商务部联合中国信保对7000多家外贸企业进行的调查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约有九成以上企业存在出运和收汇被迫推迟的情况。针对这一情况,商务部当月便发布了《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做好稳外贸稳外资促消费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帮助企业应对订单取消、出运拒收等风险。

  

  就在2月下旬,湖北一家整车制造商由于非洲买方恶意拖欠货款向中国信保提出索赔申请。正值疫情防控最吃劲的关键时期,企业身负加紧生产1800余台防疫车辆的艰巨任务,在积极复工复产、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面临着较大的资金流转压力。中国信保成立了专门工作组,仅用2个工作日便完成了案件定损核赔工作,向企业支付赔款111万美元,保障企业心无旁骛投身战“疫”。

  

  记者从中国信保了解到,一季度,该公司支持我国企业出口和投资1353.2亿美元,同比增长9%;向企业支付赔款2.8亿美元,同比增长24.2%;服务支持小微企业近8万家。

  

  在帮助外贸企业摆脱当前经营困境的同时,王一峰提醒道,短期出口信用保险要求保险公司具备过硬的技术力量和操作复杂业务流程的能力。疫情下,保险公司对国内不同行业的企业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时间节点的外贸行为更应周密考虑,否则可能面临较大风险并对经营造成压力。

  

  政府工作报告说“保险”

  

  2020年

  

  ●今年继续执行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等制度,新增减税降费约5000亿元。

  

  ●前期出台6月前到期的减税降费政策,包括免征中小微企业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单位缴费等,全部延长到今年年底。

  

  ●强化保险保障功能。赋予省级政府建设用地更大自主权。促进人才流动,培育技术和数据市场,激活各类要素潜能。

  

  ●围绕支持企业增订单稳岗位保就业,加大信贷投放,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降低进出口合规成本,支持出口产品转内销。

  

  ●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将参保不足1年的农民工等失业人员都纳入常住地保障。

  

  2019年

  

  ●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保障水平,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一半用于大病保险;降低并统一大病保险起付线,报销比例由50%提高到60% 。

  

  ●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下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各地可降至16%;加快推进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改革,继续提高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比例;改革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

  

  ●继续执行阶段性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政策。

  

  ●完善退役士兵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接续政策。

  

  ●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改革试点。

  

  ●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

  

  ●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增强保险业风险保障功能。

  

  2018年

  

  ●拓展保险市场的风险保障功能。

  

  ●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

  

  ●提高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保障水平,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再增加40元,一半用于大病保险。

  

  ●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

  

  ●放开外资保险经纪公司经营范围限制。


责任编辑:刘利香

保险业

保险保障

巨灾保险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请联系本网。

  • 京ICP备05049267号

  • 京ICP备05049267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063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