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记者观察:封堵航延险套利漏洞
最近,南京警方抓获利用航班延误实施保险诈骗犯罪嫌疑人李某的消息广受关注。不仅李某利用延误险漏洞索赔300多万元到底算不算犯罪尚有争议,航延险为何屡被“薅羊毛”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航延险本是对消费者因航班延误造成损失的一种补偿,为何近年来却成了部分消费者获取高收益的套利工具,甚至吸引骗保人群团伙作案?
总的来看,航延险骗保套路一般是犯罪嫌疑人用多人身份证信息,购买延误率较高的航班后,投保多份航延险,以此获得理赔,有些犯罪嫌疑人甚至伪造航班延误证明骗取理赔。
记者注意到,航空公司不时会有一些特价机票,价格甚至低至几十元、100多元,如此低的犯罪成本,给了犯罪嫌疑人利用航延险骗保的机会。网络上甚至有所谓的“航延险理赔攻略”,其本质也是利用低价航班的延误来谋取金额更高的理赔金,但最终他们并不会真的去乘坐飞机,这违背了航延险是给予乘客航班延误补偿的初衷,变成一种赚差价的盈利手段。
一家财险公司人士直言,目前航延险的产品种类较多,但由于之前一直没有标准化,比如,在销售环节,既有跟着机票搭售的,也有单卖的;在保障范围方面,既有含航班取消的,也有不含的;在理赔环节,既有自动理赔的,也有需要被保险人提交纸质材料的,因此,不仅很容易产生理赔纠纷,更容易让有些人钻空子。
如何让航延险摆脱套利阴霾而发挥真正的保障作用?
财险公司通常通过以下风控措施来预防航延险的“逆选择”道德风险:通过“黑名单”机制来屏蔽骗保人群;降低航延险的保额或提高延误赔付时间;控制投保时间,比如限制在投保航班起飞前24小时才能够投保;改变理赔条款,比如要求必须提前12小时购票,规避道德风险,将起飞延误2小时就赔付的条款变为“到达延误2个小时”才赔付;控制购买份数或限制最高的购买保额;自动理赔调整为线下申请理赔等。
然而,“黑名单”机制收效甚微,一些骗保团伙依然可通过更换身份信息,继续投保、继续获取收益。而如果下架亏损产品或降低产品性价比,对于真正需要航延险的广大航旅人群而言又是不公平的。
在此背景下,航延险市场亟待规范,一方面更加标准化,提升客户体验,减少因为客户对于产品理解不到位而导致的投诉;另一方面封堵航延险套利漏洞,发挥真正的保障作用。同时,保险公司也应快速应变,设计、完善好产品。
航延险
保险诈骗
财险公司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请联系本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团结湖北街2号11幢206
邮编:100020
京ICP备05049267号
京ICP备0504926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063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