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深度丨“代理退保”由暗转明越发猖狂,保险公司正面迎战绝不姑息
“恶意投诉代理全额退保黑色产业链”(下称“代理退保”)正引来越来越多的关注。近年来,一些不法团伙打着“全额退保”的幌子,诱导消费者委托其办理退保业务,扰乱保险业正常经营秩序的同时,也让消费者陷入诈骗漩涡。
记者通过深入调研发现,与去年相比,今年以来“代理退保”呈现高发趋势,最主要的变化和特征就是“由暗转明”,从零散代理逐步转向公司化运作,并且地区范围日渐扩大。甚至有的保险公司旗下八成分公司都曾遭遇过“代理退保”的黑手,不法团伙猖狂至极。
正面“迎战”,绝不姑息。多家保险公司向记者反馈称:公司从上至下高度重视,一方面重建内部投诉管理和处理机制,加强源头治理;另一方面积极推动行业协会、金融消费调解中心等多维纠纷调解机制的构建,提升纠纷化解的公允性。
来自法律层面的推进,也让行业看到了“代理退保”不法团伙有望加速落网伏法的曙光。近日,上海证券报独家获悉,在公安部门、检察机关和保险公司的共同努力下,南方地区一个“代理退保”团伙被绳之以法,涉案人员相继被判刑!
从目前公开信息来看,这可能是全国首个完成判决的“代理退保”案件。如何对“代理退保”的不法行为进行取证?“代理退保”究竟违反了哪些法律法规?此案的成功审判,无疑为接下来相关部门处置“代理退保”提供重要参照,有助于推动同类案件的审判结案。
这也是对不法分子的一次有力震慑。打着维权幌子,行诈骗之实,任凭手法如何复杂隐蔽,最终的结局必定是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追悔莫及。
由暗到明:“代理退保”走向公司化运作
越来越多的保险分支机构,开始向总公司反映当地“代理退保”趋势蔓延的严峻程度。这些不法分子打着“专业保险维权”的名义,通过微信、淘宝、网络等平台,发布虚假信息,从事“全额退保”等职业索赔业务,从中谋取暴利,目前已形成较顽固的黑色产业链。
尤其是今年以来,呈现高发趋势。最主要的变化和特征就是“代理退保”由暗转明,公然发布信息开展非法业务,并且地区范围日渐广大。
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不法团伙已在部分地区正大光明地开展“代理退保”业务。例如,除了在微信朋友圈、抖音等线上平台发布相关虚假信息之外,多个地区的“代理退保”不法团伙开始利用公交车车体、公众场所告示牌等线下渠道,发布招揽非法业务广告及增员招人广告,以此吸引保险消费者进行代理退保,以及拉更多人入伙。
市场一直好奇,“代理退保”不法团伙的发源点在哪里?
记者调研了解到,部分“代理退保”不法团伙最初的发源点是小贷公司。随着对P2P打击力度的加强,部分原来从事小贷、P2P业务的人员,现在转做“代理退保”业务。
屡屡得逞之后,越发猖狂。部分“代理退保”前期还是零散开展代理业务,如今都已注册公司公开化运作。他们公然招募保险相关从业经历的人员,甚至还安排律师参与其中,并且公开举办“代理退保”创业说明会。
“代理退保”不法团伙的客源来自哪里?
记者调研了解到,他们的获客方式主要有三种:
一是以利益分成方式,拉拢保险代理机构及保险公司的离职业务员、电销渠道人员等,为其介绍保险客户。
二是通过小额信贷公司、理财咨询公司等渠道获取客户的资金状况。在拿到客户信息后,以保险公司名义约见客户,甚至伪造虚假的官方文件骗取客户信任,诱导客户办理退保。
三是利用百度搜索、淘宝、抖音、小红书、微信公众号等用户量较多的网络平台,推送代理全额退保广告,或在公共场所发放张贴小广告进行推广传播,部分不法团伙甚至在保险公司附近租赁场地,打出“全额退保专家”等标语,吸引客户关注。
势力扩大:不法团伙多头非法获利
“由暗转明”之后,不法团伙的势力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有的寿险公司多达半数以上的省级分公司都接到过不法团伙的恶意投诉及全额退保诉求,甚至有的不法团伙还跨地区开展业务。
有寿险公司向记者反馈称:今年以来,其累计接到不法团伙“代理退保”数百件,涉及退保金额达数千万元。
这些不法团伙想方设法通过多种形式非法获利:
一是签订“服务协议”,收取定金及客户身份证、银行卡、保单等个人信息,怂恿或冒充客户通过监管投诉电话或寄送信函等方式进行投诉;
二是指导客户用话术引导保险公司销售人员或内勤人员做出不利的陈述,并利用电话录音、微信截屏等钓鱼取证。撰写格式化代理投诉信,邮寄给当地监管部门,利用监管施压保险公司,在保险公司全额退保后向客户收取全额保费30%-60%的手续费;
三是组织离职保险业务员,以原保险公司产品收益低为由,诱导保险消费者“撤旧投新”,即购买所谓“高收益”的产品,撬单赚取佣金收入。
甚至有的不法团伙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还会截留保险消费者的退保金,甚至利用“代理退保”过程中掌握的保险消费者身份证、银行卡信息,再次诈骗消费者钱财。
重拳出击:保险公司正面“迎战”
对于这些扰乱保险业正常经营秩序的不法团伙,全行业深恶痛绝。在调研的过程中,但凡受到过“代理退保”不法团伙滋扰的保险公司,无不表示出“正面迎战、绝不姑息”的决心。
中国人寿向记者表示,已按照银保监会2020年新颁布实施的《银行业保险业消费投诉处理管理办法》,对公司内部的投诉处理机制进行了全面梳理和调整。
一是强化内部管理,加强源头治理,加大销售合规和警示教育力度,加大违规查处处罚力度,做好投诉风险的事前事中事后管控。
二是要求各级公司在日常投诉处理过程中,注意收集和掌握当地恶意投诉的证据资料,及时向监管机构、行业协会和司法机关做好汇报沟通,集聚行业力量共同抵制和打击恶意投诉。
三是根据监管机构的要求,广泛发布“代理退保”风险提示,教育和提醒广大保险消费者理性维权,不要被不法团伙蒙蔽和欺骗。
平安人寿相关人员向记者表示,目前,“代理退保”运作模式呈现手法专业化、渠道扩张化、组织集团化、目的利益化等特征,不仅扰乱保险市场正常经营秩序,更损害了保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面对代理退保,平安人寿积极应对:
一方面对内治理销售纠纷源头问题,杜绝投诉隐患,从制度优化、流程管控、风险排查以及人员培训等方面开展全方位的销售品质治理,强化合规经营。
另一方面对外加强消费者风险提示和消保教育,强化公司官方投诉渠道的宣传,引导消费者从正规渠道理性维权,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
此外,公司还积极推动行协、金融消费调解中心、人民调解室、街道等多维纠纷调解机制的建立和运作,提升纠纷化解的公允性。
重要参照:已有团伙锒铛入狱
“代理退保”对金融市场秩序及社会稳定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监管部门高度重视,全行业也迅速行动,相继采取加强客户信息安全、加强从业人员教育与管理、收集线索向公安机关报案等措施。
但也有部分业内人士向记者表达了他们的困惑。比如,上述举措似乎尚未对违法行为形成有力震慑和打击,打击“代理退保”的形势依然严峻,行业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就是证据采集难与立案难。
不过,近日一起“代理退保”案的判决,让行业看到了胜利曙光。上海证券报近日独家获悉,在公安部门、检察机关和保险公司的共同努力下,南方地区一个“代理退保”团伙被绳之以法,涉案人员相继被判刑!
通过对该案件的剖析,有助于破解困扰保险公司的难题。
首先,如何对“代理退保”的违法过程进行取证?
凡做过,必留痕。从这起案件的审判来看,公民个人信息表、微信聊天记录截图、银行流水、委托协议、手机勘查视频等,都可以成为法院审理此类案件的证据,而保险消费者、涉案人员等的证言、供述都将对审判起到支撑作用。
其次,“代理退保”究竟违反了哪些法律法规?
多名资深律师告诉记者,“代理退保”不法团伙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可能会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等。
比如,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不少“代理退保”团伙会通过淘宝、微信、百度、抖音等渠道发布“代理退保”的虚假广告,诱导保险消费者上门。由于不法团伙往往利用大众对于保险规则、法律知识的欠缺,对所谓“代理退保”服务进行夸大、虚假宣传,而实质上根本不能提供相对应的服务。
发布这类虚假广告,根据其不同情形,可能涉嫌触犯多项法律。在这个过程中,不良团伙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五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二条以及《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七十五条相关规定。根据违法行为及情节严重情况,违法人员将被处一定额度的罚款、判处有期徒刑及拘役。
再如,在进行“代理退保”时,不良团伙往往会向保险消费者收取一定的报酬。有的不良团伙为了打消消费者的顾虑,谎称部分报酬可以由保险公司退回;有的不良团伙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会截留保险消费者的退保金;甚至有的不良团伙还会利用“代理退保”过程中掌握的保险消费者身份证、银行卡信息,进行其他诈骗行为。
这些行为往往都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的约定,诈骗公私财物,在处以罚金之外,根据数额及情节严重情况,最低会被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最高会被处以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甚至无期徒刑。
于行业而言,此案的成功审判还有更深一层次的意义——给同类案件的搜查取证指明了方向,为同类案件的定罪量刑提供了重要参照,有助于推动全国各地同类案件的审判结案,加速不法团伙的落网伏法。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案件的成功审判,还源于金融监管部门、公安、检察院、法院等相关部门的多方合力。“我们希望相关部门继续给予支持,进行专题研究,能在立案侦查、审查起诉、刑事审判等方面形成合力,共同打击影响金融秩序及社会稳定的违法犯罪行为,震慑非法团伙的嚣张气焰,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一位保险业资深专家表示。
代理退保
保险业
消费者
保险公司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请联系本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团结湖北街2号11幢206
邮编:100020
京ICP备05049267号
京ICP备0504926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063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