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抛物现象屡见不鲜 “高空抛物险”怎么买?
2020-07-08 08:17:19
文章来源
广州日报

原标题:“高空抛物险”怎么买?

  

  “高空抛物险”怎么买? 记者走访广州小区,未见物管投保

  

  高空抛物在小区里很常见,有的是高层居民往楼下泼水、扔垃圾,有的甚至扔剪刀、行李箱,虽然有部分物管企业为此装上了摄像头,但高空抛物现象仍屡见不鲜。

  

  近日有政策研究人士建议鼓励商业保险公司设立涵盖高空抛物责任在内的保险产品,称之为“高空抛物险”。那么谁为高空抛物险埋单?保障范围是什么?物业投保高空抛物可行吗?记者就此走访了市场。

  

  记者走访中发现,高空坠落物品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的情况时有发生,在险企赔付案例中也更为常见。一般这类情况下,投保人是作为“责任方”。

  

  走访保险机构:高空抛物险,家家户户都可以买

  

  去年8月,市民杨先生因暴雨造成房屋窗户吹落砸到楼下车辆,造成车主财产损失。想起自己购买的家财险含有居家责任保障,杨先生随后向95511报案。

  

  工作人员接到报案后,查看保单及时联系报案人理赔所需的资料,客户最终获得3000元赔款。

  

  该案例理赔方平安车险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这类最常见的案例中,高空抛物属于居家责任中的一项保障内容。它与意外险的区别在于,前者属于责任险,保障造成的第三者人伤与财产损失,而意外险仅保障人员意外,相较于高空抛物的意外保障范围更广。

  

  记者从行业了解到,一般针对物品坠落的“高空抛物险”,保障内容主要有第三者人身伤害、第三者财产损失责任等,范围涵盖房屋内(包括房屋专属的天台、庭院)的物体(包括安装在房屋外的空调器和太阳能(3.490, -0.03, -0.85%)热水器等家用电器的室外设备)发生高空坠落等。

  

  这类“高空抛物险”家家户户都可以购买,尤其适合有较多室外设备、有阳台的家庭。

  

  走访住宅小区:受访物业均无投保,承担协助调查责任

  

  现实中最令人头疼的是高空抛物后不见踪影的“肇事者”。对于这种情况,近日有政策研究人士提出建议,由物业部门为小区里的高空抛物购买商业保险。

  

  记者走访小区了解情况。天河一个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没有为高空抛物行为投保:“高空坠物,这属于个人违法行为,我们小区也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由抛物者负责赔偿,与物业管理方无关。”

  

  随后在其他住宅小区中,记者得到了类似的答复,但是这个小区的物业管理部门负责人表示,虽然没有为这类不文明行为投保,但会负担起协助调查的任务,寻找到肇事者承担相应的责任。

  

  行业建议:高空抛物险怎样买,避免重复投保

  

  由于高空抛物险涉及人身意外险、寿险、重疾险、车险等多个险种,许多市民担心遗漏投保或重复投保。

  

  对此,行业人士建议,如果投保人已就业,首先咨询所在就业机构,除社保外,员工还享受哪些保障,尤其是意外伤害医疗费用补偿的保险;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购买保险。

  

  高空抛物适用保险一览

  

  涵盖高空抛物的险种主要有人身意外险、寿险、重疾险、车险等。根据目前的险种,记者梳理出如下三种保障和赔付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被高空抛物砸中不幸身故。

  

  这种情况下可由人身意外险和寿险保障。如果当事人已投保了相应的人身意外险,那么一般情况下,不管责任方赔付身故方多少金额,保险公司都应按照合同设定的保险额度来赔付投保人;而如果当事人已投保了相应的寿险,在所签订的合同条款范围内,一旦被保人出现身故或者全残就应进行相应赔付。

  

  第二种情况是高空抛物致严重昏迷或重大疾病。

  

  这种情况下可由意外险附加医疗险和重疾险保障。商业保险产品中有些意外险有附加医疗险。而在具体执行中,如果责任方支付了受害方的相关医疗费用,保险公司一般会根据所花费的医疗费来报销剩余部分;如果责任方缴清了受害方的医疗费用,那么保险公司一般不再重复赔付。一旦被保人因此情况出现符合重疾险赔付标准情况的,那么就可以按照重大疾病理赔。

  

  第三种情况是高空抛物砸坏车辆。

  

  在这类情况下,保险机构一般首选要求投保人找到事故责任方进行赔付;当责任方拒赔时,也可向保险公司报险,一般是先以购买的车损险进行赔付,之后再由保险公司向事故责任方追责。不过,如果车主车辆受损却找不到责任方,那么保险的理赔金通常难以获得足额赔偿,只能赔付一部分损失(有险企透露为70%左右)。而对于高空抛物砸坏车窗,如果只有车窗玻璃被砸碎,且车主没有单独购买玻璃险,那么保险机构就无法赔付。


责任编辑:刘利香

高空抛物险

商业保险公司

保险产品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请联系本网。

  • 京ICP备05049267号

  • 京ICP备05049267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063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