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反洗钱评级结果出炉 这些“补丁”还得尽快打
2020-08-20 08:37:00
文章来源
上海证券报

监管排查与保险公司自查已成为保险业反洗钱工作的常态。上海证券报记者昨日独家获悉,近日,多地监管部门针对保险公司开展了反洗钱分类评级,综合固有风险和管控措施评估情况,确定了保险公司的分类评级结果,并就评级结果进行了通报。


  与其他金融行业相比,保险业目前遭遇的洗钱冲击相对较小,但保险产品和保险交易的固有特性(投保自由、退保自愿、缴费方式灵活、可以保单贷款等),为洗钱者提供了可以利用的平台,并且呈现手段多样化、隐蔽性高的趋势。不法分子将非法所得通过购买保险产品,再通过配套方式,将保险产品“洗”出合法收入。


  保险洗钱手段的日趋多样化,给防范保险洗钱带来了一定难度。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从行业摸底情况来看,部分案件洗钱手法隐蔽性较高。一是隐瞒真实身份和职业,以逃避保险公司强化的客户身份识别措施;二是在多家公司分散投保。


  从反洗钱分类评级情况来看,保险公司开展反洗钱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急需打上“补丁”。尤其是保险公司事先发现可疑交易的能力仍有待提高。


  在固有风险情况方面,监管部门发现,部分保险公司的客户身份信息缺失问题较为突出。一是关键身份信息缺失,个别寿险公司和部分财险公司的个人和单位客户证件类型、证件有效期未在系统内登记或登记错误。二是职业信息不明确,部分寿险公司和财险公司20%以上个人客户职业信息不明,其中个别财险公司个人客户职业信息不明的比例甚至超过90%。


  在管控措施情况方面,部分保险公司在可疑交易报告方面也存在问题。比如,异常交易预警情报价值和人工甄别分析质量不高,部分保险公司可疑交易监测标准全年无预警,且长年不变;部分保险公司可疑交易预警批量排除、排除理由单一,或批量上报且分析简单。


  在业务洗钱风险研判方面,保险公司的问题也不少。比如,部分保险公司未制定统一的研判流程,未设计具体评估指标;部分保险公司的产品、业务洗钱风险研判流于形式,未客观反映真实洗钱风险;部分保险公司评估的中低风险产品存在退保方式灵活、理赔资金去向不易追溯等特征。


  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与部分保险公司对反洗钱工作不重视有关。比如,部分保险公司洗钱风险管理工作未完全实现系统化,依赖纯手工方式开展反洗钱基础性工作的问题仍然存在,导致客户身份初次识别、持续识别以及可疑交易报送等工作的及时性难以获得保障。甚至还有个别保险公司在核心业务系统中竟然连自然人客户的国籍、职业等字段都未设置。


  就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监管部门要求各保险公司应继续完善洗钱案件风险评估,强化可疑交易监测和报告,妥善处置洗钱案件风险。


  在上述通报中,监管部门明确指出,各保险公司应从固有风险和管控措施双维度正确认识分类评级结果,反洗钱工作是否到位主要体现为管控措施的评分,固有风险的评估结果除由各风险特征值决定,一定程度上还与保险公司的业务类型、服务规模所挂钩。


  “各保险公司要不断加深对反洗钱工作的理解,务必把洗钱风险自评估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在正确认识自身面临的洗钱威胁、找准风险管控薄弱环节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各类工作机制,细化业务流程,力争实现反洗钱工作有效性的全面提升。”监管部门在通报中强调。


责任编辑:刘利香

保险公司

反洗钱分类评级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请联系本网。

  • 京ICP备05049267号

  • 京ICP备05049267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063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