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记者姜鑫“疫情外因还是模式内因”?在第十六届亚洲金融年会保险论坛上,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秘书长商敬国在演讲中抛出了这样的疑问。
三季报披露正当时,保险板块并没有迎来转折而是通过业绩传递了更加悲观的讯息,几大头部上市险企第三季度业绩均出现了同比三成以上的下滑。面对年初以来的股价降幅,有投资者提出疑问,难道又是一个低估值陷阱?
“以前都在说中小公司生存困难,现在看到主要公司业务增长在放缓,开门红没有那么红了,同样的投入也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商敬国道出了保险行业的现状:业务价值主要贡献者的代理人渠道人力下滑,改革进展缓慢,难度越来越大,高价值的重大疾病业务受到全国热涨的惠民保的冲击。
马太效应背景下,或许中小机构经历着更为艰难的时刻,该如何突围?
单季度利润下滑明显
“一定程度上来说,重疾新规切换时的需求觉醒已经透支了未来几个月的需求。但就在那一阵子做下的业绩,也能达到平时大半年的单量。”
在年初收获颇丰的李腾(化名)正感觉日子越来越难过,尽管每天安排了满满的拜访,但开单却不多,新一年的开门红已经提上日程,李腾预测很难再实现2021年年初的水平。
在三季度不少银行交出靓丽成绩单后,保险行业的三季报却令市场颇为头痛。
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07.75亿元、485.02亿元、816.38亿元、226.86亿元、119.5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0.9%、3.0%、-20.8%、15.5%、7.6%。总体来看,受累于华夏幸福的计提,中国平安为唯一一家业绩下滑者。
但将目光聚焦在2021年第三季度,就会发现利润并没有那么好看——中国人保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36.6%、中国人寿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大幅下滑54.5%、新华保险同比下降51.2%、中国平安同比下降31.2%,归其原因,业绩报告中均提到了一个原因准备金计提,由于750天折现率下行导致公司三季度调整了传统准备金折现率的假设,中国人寿减少税前利润231.2亿元;受精算假设变更影响,会计准备金计提显著增加,新华保险减少税前利润88.47亿元。
寿险新单承压
更为直接的表现是保费的下滑,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前三季度保费收入分别为4582.45亿元、5534.4亿元、5917.65亿元、3014.60亿元、1365.6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0.5%、1.8%、-5.6%、-0.3%、1.6%,较前两年来比,增速放缓明显。
国泰君安研报分析认为,上市险企寿险保费增速进一步下滑,预计主要原因是新单销售不及预期以及部分公司续期业务的质量较低导致继续率下降所致;新单的压力预计主要来自两大因素,一是在渠道向高质量转型的进程中代理人大规模清虚导致原先“增员即获客”的“快销”模式瓦解,短期存量代理人的产能提升不足以弥补人力规模的下降;同时在当前重点打压自保件利益的背景下新人的新单销售难度大增,新单复苏进程放缓。二是传统销售节奏上三季度主要销售高价值的重疾类保单,而当前行业供需不匹配导致的重疾险销售难度加大的困境尚未缓解,导致三季度新单承压。
国泰君安研报显示,截至三季度末,除了中国太保得益于开门红提前启动以及重启短储销售带来的新单红利尚能维持正增长外,其余上市险企均呈现新单负增长。2021年1-9月上市险企新单保费增速依次分别为:中国太保(3.6%)、中国平安(-4.5%)、新华保险(-5.4%)、中国人寿(-7.8%)、中国人保(-12.6%)。
保险行业怎么了?
“主要公司都转向代理渠道,现在出现人力下滑,改革进展缓慢,我们想改,想提升代理人的素质,但是进展缓慢,难度越来越大,现在走到一定阶段好像走不下去了”,商敬国表示,银行主导的银行保险业务转型依然缓慢,短期储蓄类业务为主的格局没有改变,受制于传统的作业模式和队伍素质,数字化转型也并不顺利。马太效应凸显,中小公司生存艰难,特别是在新业务发展和投资能力建设上。此外,商业健康保险和养老金业务虽然大家都看好,但短期内未能带来实质性支撑,行业依然处在艰难探索中。
在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前董事长徐敬惠看来,寿险供需两侧不匹配的矛盾十分突出,一方面个人和家庭需要保险的意识不断增强,但不知道买什么样、在哪里买、买哪家保险才合适,另一方面市面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保险产品、保险机构,众多保险销售人员为缺乏客户而离开这个行业,出现典型的“有需求、没市场”现象。
面对行业的发展,资本市场也做出了选择。
11月2日,Wind保险指数收盘下跌1.33%,五家保险公司无一收红。拉长时间来看,自年初以来,中国平安、新华保险、中国人保、中国太保、中国人寿分别下跌了40.47%、30.98%、24.33%、24.06%以及22.03%。基金持仓保险也降至近十年底部:9月末基金持仓“保险”比重为0.20%,板块标配2.83%。
保险行业步伐放缓特别是负债端低迷有哪些因素在催化?一位保险从业人士表示,今年3月以来,保险公司的负债端整体出现大幅下滑,根本原因为行业进入了深度的调整,市场层面来看,还有一些因素,例如前期的重疾炒停客观上造成了行业性的一轮客户集中消耗;疫情后期经济不确定性很大,使得居民预防性储蓄上升、消费需求下降;监管政策收紧加大增员和保单销售的难度,目前来看,这些因素都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善,行业拐点难言明朗。
在商敬国看来,对于不少保险公司来说,重复过去的模式还有红利可以享受,但红利这两年越来越少了,业务增长难度越来越大,以前比较看重的期缴业务也慢慢到了结束期。行业必须要认识到,全球的金融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要往外看,不能光看到国内的市场。目前来看,保险行业已经不是传统保险业了,保险公司在国外拆分,传统保险业务占比越来越小,健康险、养老金的发展是明显的趋势。
在国内传统业务同样占比越来越小,由于监管越来越严,偿付能力要求下资金需求越来越高,养老资产管理和健康保险业务是属于大家争相进入的领域,但是这两个领域的门槛又特别高,对于未来中国保险业来讲,上述两个业务很有吸引力,但门槛很高,要注重专业化的经营。
该如何熬过慢长转型期?
徐敬惠表示,以规模增长为导向、以短期销售业绩为核心的粗放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和长期目标相匹配的以客户为中心,关注需求、注重体验、营造生态,渐成行业转型创新的基本价值取向。
这也意味着,寿险的价值链正面临着重塑。“过去围绕人的生命周期中面临的‘生老病死残’,可以设计出意外、健康、寿险和年金类的不同型态的产品;而现在要提供与之配套的健康管理、医疗服务、养老照料等服务,这些服务生态的布局和服务资源的取得,以及配套的运营能力建设,是通过自建联营、还是采购租赁,各家公司都还处于探索状态”,徐敬惠表示,寿险新的价值链应该建立在真正能给客户带来价值的产品与服务上,通俗点讲就是能解决客户的实际问题;建立在持续能给股东创造价值上,保持公司业务盈利是商业可持续的前提。
汽车缺芯新车保费受影响
寿险之外,2021年前三季度,财险业务表现如何?
几家上市险企业绩报告显示,财险行业保费增速延续分化,主要受非车险业务的差异化增长影响,2021年1-9月太保财险、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原保险保费收入增速分别为2.9%、0.5%以及-9.2%。
分险种来看,车险行业保费普遍负增长,车险综改背景下车均保费的下滑的趋势在三季度延续,此外,汽车“缺芯”导致新车销量在三季度承压,新车保险市场增长受到拖累。受此影响,三家财险头部企业车险保费增速均出现了8%左右的下滑。
非车险业务直接导致了财险保费收入的分化结果。国泰君安研报称,平安财险的信保业务大规模出清对非车增速有较大负面影响;中国财险信保业务几近出清,且意健险、农险、责任险等核心险种保持快速增长,推动非车险稳健增长;太保财险三季度主动调整部分高赔付的健康险、意外险等,非车环比增速有所下降。2021年1-9月太保财险、中国财险、平安财险非车险保费增速分别为:21.4%、12.4%、-11.8%。
上市险企
利润
保险行业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