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医疗险,为什么还需要重疾险?
2022-05-23 09:34:02
文章来源
国际金融报

  重疾险进入3.0时代,将不再是保费与保额杠杆的竞争,也不再是病种数量、赔付次数的竞争,而是重疾风险管理能力的竞争。

  近两年,受疫情、行业高质量转型等因素影响,保险代理人数量从900多万骤降至600多万,缩减人力近300万,由此出现了重疾险新单保费、总保费双双下滑的“窘境”。

  再者,百万医疗险、惠民保陆续推出并走红,以及目前药品集采后报销范围更广,都让老百姓觉得看病贵不再是难题。

  “医疗险、惠民保将取代重疾险市场地位”“有了医疗险就不需要重疾险”等声音越来越多,事实果真如此吗?

  《国际金融报》记者邀请到重疾不重(北京)健康科技创始人,被香港文汇报誉为“中国重疾险之父”的重疾风险管理专家丁云生,和大家好好聊聊重疾险这个话题。

  重疾险进入3.0时代

  首先来看重疾险的起源和在中国的发展情况。第一个阶段可总结为“出道便走偏的1.0时代”(1995-2007年)。重疾险起源于南非,外科医生马里优斯·巴纳德的设计初衷主要是弥补被保险人因患大病导致的收入损失。

  1995年,我国引入重大疾病保险,起初保障病种仅10种左右,主要作为寿险的附加险。随着市场经营主体增多,保障病种也不断增加,但由于重大疾病定义缺乏统一规范,除外责任千差万别,理赔标准不统一,期间甚至短暂出现过分红型重大疾病保险。“1.0时代的重疾险偏离了风险保障,更像是理财储蓄型保险”。

  第二个阶段被称为“内卷的2.0时代”(2007-2020年)。2007年,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合作制定《重大疾病保险的疾病定义使用规范》,统一制定了25种重疾的定义,重疾险逐渐走向规范,注重风险保障。

  不过,丁云生指出,这个阶段瞬间走向内卷,各家保险公司主要通过增加病种数量,增加轻症、多次给付等保险责任创新,进入比拼产品性价比的价格战。保障病种数量已基本接近极限的同时,保单量也趋于饱和。

  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例如微创手术的介入,2007年的老重疾定义逐渐不再适应当下医学实践,2020年银保监会更新了重疾定义。

  之后,重疾险进入“不得不进入的3.0时代”(2020年至今)。重疾新定义启用前,许多保险公司推出择优理赔,2021年初市场又迎来了一波购买小高潮,但这依然没有改变新单保费和总保费双双下滑的事实。

  丁云生认为,重疾险3.0时代,将不再是保费与保额杠杆的竞争,也不再是病种数量、赔付次数的竞争,而是重疾风险管理能力的竞争。消费者在意的并不是怎么赔,而是能否通过购买重疾险避免患重大疾病,如果重疾险能做到这一点,或将迎来新一轮爆发。

  不能被医疗险取代

  “医保和医疗险,可以比作海洋。而重疾险,则是一座山。”丁云生表示,一个宽度,一个高度,两者不能相提并论,也不能互相替代。

  医疗险的功能,是解决看病的治疗费用。即便已经有了医保、惠民保、百万医疗险,甚至还有所在单位补充医疗,以及私立医院、境外医院也可报销的高端医疗险,它也只是像太平洋一样足够的宽,帮消费者抹平所有的医疗费用,但依然是一个水平面。

  那为什么说重疾险是一座山?丁云生指出,因为重疾险主要解决的是医疗单据上看不见的费用。医疗险再好,也只是抹平医药费用的损失,如果没有重疾险额外的给付,弥补工作收入上的损失,重疾患者是没法站起来的,更不要说支撑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目前全国已经进入“三胎时代”,如果孩子的父母身患重疾,只是解决了看病费用问题,不能解决看病期间以及未来长远的收入损失问题,给小家庭带来灭顶之灾的同时,也会产生大量的社会问题。

  “重疾险设计的初衷是弥补被保险人因患大病导致的收入损失,目的是希望患重大疾病的患者在治疗后,有足够的时间和金钱休息(2-5年),不必急于投入工作,以免病情复发。”丁云生告诉记者,在这期间,患者因为不能工作导致的收入损失,如果由重大疾病保险来弥补,就不会影响正常生活。

  在医疗界中,有个流行的名词叫“经济毒性”。医生发现,同样一个病,同样的病情,同样的治疗方法,不同病人在愈后结果差别是巨大的。而美国有统计显示,当因病导致的费用支出超过家庭收入20%的时候,病人的愈后效果就开始变得不一样。这与重疾险补偿收入损失的功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据丁云生介绍,目前我国的重疾险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患病后,医保和商业医疗险都不能覆盖的自费部分;二是解决重大疾病之后,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甚至一辈子的康复费用;三是因为患重大疾病之后,个人身体的改变以及对未来预期的改变,导致收入损失的部分。而第三点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何买对重疾险

  了解重疾险的起源和功能后,我们怎样才能买对重疾险?

  丁云生认为,没有完美的产品,但有完美的产品组合。每个产品,都有它适合的客户。但不管怎么样,原则就是根据收入来定保额,即根据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来定保费,在保费预算范围内,尽可能买到足额的重疾险,比如保额为年收入的5倍及以上,让这座“大山”足够高。在足额的重疾险之后,再尽可能保证保障长期。

  那么,该选定期还是终身型重疾险?丁云生建议,可以根据消费者理财偏好,来推荐适合的产品。如果消费者是银行里面有很多定存的人,那么可以选择长期、储蓄、返还型的重疾险。反之,则建议购买定期、消费型的重疾险。

  也有人问,互联网上购买重疾险性价比更高,为什么要在线下买?丁云生表示,正如前面提到的,只是单纯考虑保费低与保额高的话,并不能体现真正的保险含义,如何不让风险发生更重要。

  对于重疾险来讲,赔付不是目的,只是手段,重点是能不能在赔付前、在癌症的早期发现,甚至可以不发生重大疾病。“线下业务员的优势,是可以通过学习重疾风险管理,帮助消费者远离重大疾病。如果实在是没办法避免,也要在癌症早期发现,让消费者获得规范的治疗,提高生存率。而这些没有线下业务伙伴的服务,单纯在线上购买,是很难做到的”。


责任编辑:曹晖

医疗险

重疾险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