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保险消费者掉进了高收益这一陷阱。7月28日,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近日,据媒体报道,曾任某大型保险公司业务员的王某盯上了几位年纪较大、手头又有闲钱的中老年群体,利用自己保险业务员的身份,取得对方信任,通过伪造公司公章等手法,诈骗三名原保险公司中老年客户共计约90万元。
业内人士表示,很多消费者对于保险条款、保险知识以及保险凭证这些专业知识都比较陌生。所以要对“高额回报”“快速致富”的投资项目冷静分析,多方求证。高收益往往伴随高风险,保险消费者应自觉抵制各种诱惑,避免上当受骗。
又有用户掉进“高收益、假合同”陷阱
三名客户竟被同一保险业务员共骗了约90万元,该保险业务员是怎样诱导客户“上钩”的?
据媒体报道,王某曾任某大型保险公司业务员,他谎称公司有多款年化6.5%-9.4%的理财产品,比如年化收益6.5%、为期一年的这款线下理财产品,每购买10万元可返现800元。同时还用上了宣传营销时惯用的话术:特意给老客户留了名额,数量不多,先到先得。
如此高额收益,比银行存款不知道高出了多少,很难不让人不心动。出于信任,李某和赵某当天通过银行转账方式购买了20万元和10万元的理财产品。而后,王某将事先伪造并盖好公章的理财合同交给二人。
尝到初次的“甜头”后,诈骗分子的犯罪动机往往难以“止步”。王某不仅没有收手,反而更加肆无忌惮地凭借“高收益”实施诈骗。王某继续以8.8%、9.4%等高年化收益理财产品为名,诱骗李某和赵某购买。截至2021年5月,二人共9次向王某购买了约80万元的“理财产品”。然而,被骗的竟然不止两人,王某的又一名保险客户张玫(化名)报案称,她同样被王某哄骗在某金融App上贷款10万元购买了年化收益率25%的保险公司理财产品。
消费者掉进上述“馅饼”的情况并不鲜见。近年来的保险诈骗案例显示,有的保险业务员会在假合同上把保险费的金额降低,保险费率提高,保险期限延长,并标注“特惠险种活动”。导致保险消费者“两手空”,既被坑了钱,也没有得到保险保障。也有案例显示,有的保险消费者找熟人投保,收到了电子保单,出险报案时才发现保险公司没有该保单或保障项目减少,导致自己的损失得不到补偿。
“金融领域的诈骗活动近年来一直处于各部门联合重点打击阶段。在严格的监管政策下,保险领域诈骗活动较少,但偶有发生。”北京工商大学中国保险研究院副秘书长宋占军表示,部分代理人违法犯罪加之一些消费者获取高额收益的动机,是出现个别保险诈骗活动的根本原因,也是整个金融领域诈骗活动出现的根本原因。
给钱前要小心!官网等多渠道可验保单真伪
通过保险诈骗案件不难发现,面对被“精心设计”的假章、假合同时,加之对保险知识知之甚少,消费者很容易对高收益放松警惕并轻易相信。那么保险产品高收益可信吗?
银保监会近年来多次强调,“在现阶段的经济条件下,任何产品如果承诺收益超过6%就要打问号、超过8%就很危险、10%以上就要准备损失全部本金,并且还强调宣扬‘保本高收益’就是金融诈骗”。
对于如何判定保险产品,保险合同是否来自正规渠道、属于正规产品,宋占军表示,在人身保险产品尤其是新型人身保险产品中,产品收益率都是不确定的。凡是承诺高额收益率(如超过6%)的产品一定是诈骗活动,凡是要求向个人账户转账的代理一定是诈骗分子。在购买长期人身保险合同后,没有收到保险公司回访的产品一定是假保单。客户也可以通过拨打保险公司客服电话或登录官网等方式验证保单真伪。
北京商报记者联系了多家保险公司客服了解到,保险消费者可通过保险公司App、官网以及官网的客服热线、柜面或其他正规渠道投保,投保成功后,一般可通过保险公司App、官网等在线方式实时核验保单真实性。
在确认保险产品是否真实的同时,消费者还应在付款环节提高警惕。“在支付保险保费时,一般通过银行卡或微信支付给保险公司或相应的保险经纪公司,而不能转给个人,也不能转给不带‘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字样的其他机构。”资深精算师徐昱琛此前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
投保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索取投保凭证。业内人士对北京商报记者建议,消费者应更看重的是电子凭证或保险公司数据库中的凭证,而不是业务员给的纸质凭证。
不过,有的消费者认为自己已经“全副武装”,能做到万无一失,这种心理完全不可取,因为骗子的手段可能会升级或者以另一种形式“现身”。要想诈骗案件“清零”,还有待消费者亲自从源头斩断部分保险业务员的“罪恶之源”,提高保险知识水平。
“只有事前做足功课,才能让诈骗分子‘无计可施’。”某寿险公司高管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消费者可以多参与和了解行业及有关部门组织的保险知识科普活动,很多保险公司也会在线上平台发布防诈指南以及保险科普,可以进行关注。记者了解到,7月20日,云南银保监局发布的信息显示,辖内保险机构可以通过组织现场宣传活动、网点张贴宣传海报或横幅、发放纸质宣传册、发布新闻信息、宣传片等形式开展养老诈骗宣传教育的工作。
“从保险防诈宣传中,消费者可以从正面了解如何查询、辨别真伪保单,也可以通过反面案例为切入点,对熟人诈骗、‘萝卜章’等案例进行‘举一反三’,提高警惕。”上述寿险公司高管表示。
北京商报记者陈婷婷胡永新
诈骗
假公章
保险消费者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