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已尽,保险业严监管力度持续不减。10月9日,据北京商报记者统计,银保监全系统今年前三季度共披露涉及保险相关事务罚单907张,涉及金额1.86亿元。财险公司罚款金额居各类公司之首,人身险公司次之,银保监系统对于保险中介机构的监管也在明显趋严。
综合来看,资料造假是行业痼疾,产品条款、费率、返佣问题也成为险企屡屡触碰的雷区。
财险公司仍是处罚重灾区
以处罚公布日期为准,2022年前三季度,银保监系统面向保险行业下发罚单约907张,较上年同期减少6.7%,罚款金额约1.86亿元,同比减少16%。
一直以来,财险公司是监管处罚的重灾区,前三季度,财险公司共收到罚单391张,累计罚款约1.05亿元,占比56.55%,无论是罚单数量还是罚款金额,均远高于其他领域;人身险公司收到罚单321张,合计被罚5936.82万元;中介机构则收到143张,合计罚款2151.05万元。
从违规事由来看,财险公司编制或者提供虚假报告、报表、文件、资料,虚假理赔,虚假承保,虚构中介业务以及未严格执行批准或备案的保险条款是被罚的主要原因;人身险公司方面,财务、业务数据不真实,给予投保人保险合同约定外利益,欺骗投保人,未严格执行批准或备案的保险条款、保险费率以及编制或者提供虚假的报告、报表、文件、资料等问题频频上榜。
财险公司保费规模远低于人身险公司,为何违规行为却更多?资深精算师徐昱琛向北京商报记者分析,不同于人身险公司经营长期业务,财险公司多数是一年期业务,财险公司开展新业务频次更高,违规行为出现的也就更多。也有业内人士表示,财险公司主要通过费用和渠道进行市场竞争,部分险种中介业务的手续费较高,为了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不得不在费率、报表方面作假。
虽然罚单数量和罚金双双降低,但从单个机构来看,监管对保险机构处罚力度在不断加大,不仅大额罚单频频出现,顶格处罚也屡见不鲜。前三季度保险业收到50万元以上机构罚单52张,另有33张罚单针对个人或者机构开出了暂停新业务、撤销高管任职资格、终身禁业等顶格处罚。
保险中介渐成被罚“常客”
中介机构与市场服务联系更为紧密,经营乱象更为频繁,也是监管的重中之重。
统计显示,前三季度银保监系统针对中介机构开出罚单143张。处罚事由中,利用业务便利为保险公司牟取不正当利益,编制或者提供虚假的报告、报表等问题频频出现。
比如8月10日,厦门银保监局对时任厦门市天地安保险代理有限公司等3家保险代理机构法定代表人的张文元做出了终身禁业的处罚,原因在于编制和提供虚假报告报表、妨碍依法监督检查。
当前,保险中介机构正经历一场“去水分”的整顿。今年6月,银保监会中介部在业内下发《关于印发保险中介机构“多散乱”问题整理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清退“无人员、无场所、无业务”的保险中介机构,清退不符合现行监管要求的保险中介机构,严肃整治虚挂中介业务、虚列费用等违法违规行为,打击通道过单业务。各地银保监局陆续响应,包括北京银保监局、深圳银保监局、湖北银保监局在内,多地下发文件,要求对保险中介机构进行清虚提质,开展清理整顿。
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宁威指出,市场上的保险中介机构多而杂,总体数量多,但是部分中介机构并没有体现自身的渠道价值,甚至还给保险公司增加了成本,也有一些中介机构已经沦为“僵尸机构”。它们并没有从事保险业务,但仍然占据着市场资源,占据着监管资源,通过严监管和清虚整顿,能够把整个行业的资源利用效率提高。
个人信息保护引监管关注
值得一提的是,前三季度,针对财产险公司的罚单中,监管对于农险业务的关注明显增加。如在今年9月,肇庆银保监分局因水稻保险承保资料不真实不规范处罚了两家保险机构。6月,太保产险茂名中心支公司因农业保险业务资料不真实不规范被罚。此外,包括大地财险海南中心支公司在内的3家机构也曾因农险理赔问题被罚。
人身险公司罚单中,监管则注意到了个人信息保护的问题,6月,宁夏银保监局针对两家保险机构的3位员工做出了禁止进入保险业五年的行政处罚,这三位员工均存在违反法律规定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行为。
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此前监管已经提示将关注个人信息保护。在今年3月15日举行的“银行业保险业深入推进金融消费者保护”专场新闻发布会上,银保监会消保局局长郭武平表示,要开展银行业保险业个人信息保护专项整治。现在各行各业都将信息作为竞争的核心,同时,个人信息保护也存在很多问题和漏洞,所以,推动银行业保险业切实落实《个人信息保护法》,提升个人信息使用的规范性,保护消费者信息安全权。
8月,银保监会下发了《关于开展银行保险机构侵害个人信息权益乱象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督促银行保险机构建立健全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工作机制,完善个人信息收集、使用、存储、传输、删除等各环节管理流程和操作要求,提升个人信息管理规范性,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一位中型寿险公司内部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如今监管部门对于保险业的监管越来越细化,监管的视角也转向了产品宣传、营销、消费者权益保护等细节之处,长远来看,严监管的高压态势不会改变,各类机构展业时需要高度关注自身业务合规,警惕违规行为出现。
北京商报记者陈婷婷李秀梅
保险业
财险
个人信息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