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业如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这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保险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保险是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和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是社会文明水平、经济发达程度、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保险业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自身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为更好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奠定了基础。今年前9个月,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4.25万亿元,同比增长10.98%;原保险赔付支出1.38万亿元,同比增长20.14%。其中,针对今年我国华北、黄淮等地出现极端降雨接连引发的洪涝和地质灾害,保险业对河北、北京、黑龙江等16个受灾地区赔付及预赔付金额达79.47亿元,在助力防汛救灾、灾后重建方面充分发挥了保险难以替代的独特作用。
在看到保险业风险保障和风险管理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当前保险业发展中存在的短板和面临的挑战。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保险产品与服务供给在总量上仍需丰富、在结构上仍需优化。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科技的进步经济规模的增大、社会结构的日益复杂都会带来新的风险,这将持续考验保险业的风险管理能力。
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需要深刻把握保险机构的职能定位,坚持回归保险本源。截至2022年底,我国共有保险法人机构237家。大型保险机构、中小型保险机构同场竞技,并未体现出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产品与服务同质化问题仍比较突出,导致行业“马太效应”加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充分。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金融业要“完善机构定位”,保险机构应重新审视自身职能定位。国有大型保险机构要做优做强,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中小型保险机构要立足当地特点,开展特色化经营;政策性保险机构要强化职能定位,从职能定位出发,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全面保驾护航。
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需要持续推进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保险强国。过去10年,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保险深度从2.98%上升到3.88%,保险密度从1144元/每人上升到3326元/每人。发展速度明显提升,但保险深度、保险密度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我国保险业的保障水平和能力,保险机构的公司治理、管理能力、技术水平、产品服务等都存在改善空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保险业作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提升风险定价、精细化管理、防灾防损、资产负债管理等方面的专业能力,精准高效满足实体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保险需求,通过自身高质量发展,加快共建保险强国。
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需要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国计民生重点领域,更好地完善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保险产品体系;更好地防范和减少各类风险对经济社会的负向冲击;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风险保障和长期稳定资金,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更好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唯有笃行不怠、一以贯之,真正从保费至上转变为保障至上,从速度至上转变为效益至上,保险业方能以高质量发展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保险业经济减震器
社会稳定器功能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