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盖更广保障 更多保险“普惠”力度持续加大
2023-11-24 10:02:53
文章来源
金融时报-中国金融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近日发布的《2022中国保险业社会责任报告》显示,在普惠金融方面,2022年,保险业持续创新产品供给,潜心打造新市民综合金融服务方案;积极开发非标体保险产品,扩大惠民保险项目覆盖范围,让优质保险服务惠及更多人群;稳步增加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丰富普惠保险产品和服务,助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保险业为小微企业提供保险保障892.6万户次,为新市民提供专属风险保障超过6.8亿人次,为60岁以上老人提供人身保险产品数量6500余个。

  小微企业、新市民、老年人……不难看出,2022年普惠保险围绕着助力全社会共同富裕这一主题探索创新。《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十年来,从助力实现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一老一少”到新市民,普惠保险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持续扩大保险保障范围、丰富保险服务内容,发挥了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

  打通惠农“最后一公里”

  全国乡镇基本实现保险服务全覆盖,大病保险已覆盖12.2亿城乡居民;农业保险已覆盖农林牧渔各领域,2023年前8个月,覆盖农户1.4亿户次,提供风险保障3.7万亿元。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十年来,普惠保险扩面发力离不开监管部门精准施策。为了深入推进保险扶贫,监管部门多次发文要求保险机构努力降低涉农保险费率。

  2016年,原保监会、原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发文明确,针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农业保险、涉农保险产品和针对可带动农户脱贫、吸纳贫困农户就业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保险产品,费率可以在保险公司报备费率的基础上下调20%。2018年,在国家对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之后,原保监会发文,建档立卡贫困户农业保险费率在已降20%的基础上,再降10%至30%;意外伤害保险和商业型农业保险的执行费率可在备案费率的基础上降低10%至30%。2020年,在助力“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之时,原银保监会再提出,“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财政补贴型农业保险费率再降10%至30%;建档立卡贫困户意外伤害保险和商业型农业保险的执行费率可在备案费率的基础上降低10%至30%。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普惠保险扩面发力离不开保险机构持续优化产品与服务。保险业持续加强自身服务能力建设,健全县域和农村地区服务网络体系,打通保险惠农服务“最后一公里”。

  截至2021年底,产寿险公司共建立“三农”营销服务部27853个,“三农”保险服务站52222个,“三农”保险服务点431908个。以中国人保为例,建成农村服务网点超17万个,服务队伍30余万人,业务范围覆盖全国所有的省(区、市)、74.8%的乡镇。

  通过一次次雪中送炭,普惠保险日益成为农业生产的“稳定器”、广大农户的“定心丸”,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探索形成最广泛的保障覆盖

  今年9月中旬,一位9岁孩子的父亲将一面写有“保障用药暖人心,心系群众解民忧”的锦旗送到了北京市医疗保障局。

  2021年,孩子的父母看到了“北京普惠健康保”的宣传信息后,为家中孩子和老人投保了“北京普惠健康保”。2022年,孩子确诊为先天性软骨发育不全,每年治疗费用高达150万元,治疗需要连续6年。“没想到真的用上了。”孩子的父亲表示,孩子所需的特药刚好在“北京普惠健康保”特药目录内,可以得到50万元赔款。更令他没想到的是,这款特药在“北京普惠健康保”指定用药机构——海南博鳌乐城医疗机构就能取药,不用出国购买。

  目前,孩子的病情已经有了很大缓解。《金融时报》记者从“北京普惠健康保”项目组了解到,由于该产品打破了原有商业保险对带病体不能投保的限制要求,如果患儿继续购买“北京普惠健康保”,仍可以按照健康体享受保障待遇。

  一百多元的保费为这个普通家庭减轻了经济负担,带来了新的希望。截至2022年年底,如“北京普惠健康保”一样的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惠民保”,累计上市408款,覆盖150个城市,覆盖2.8亿人次,保费收入约307亿元。

  北京市医保局待遇保障处处长杨菁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惠民保具有政府参与指导和支持、商业保险公司市场化运营、居民自愿参保、保障高额医疗费用负担等特征,同时具有广覆盖、低门槛、低保额的普惠性质。它的出现弥补了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之间的保障空白。因此,惠民保应运而生并实现了迅速发展。

  让普惠保险形成最广泛的覆盖,让人民群众实现低负担的购买。目前,保险业已经开发了具有普惠性质的大病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城市定制医疗保险、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保费或保额相对较低的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通过“小保费”撬动了“大保障”。

  持续发挥风险管理之长

  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和交通干道,“蓝骑手”“黄骑手”穿梭来往,为顾客送上热腾腾的餐食;“城市摆渡人”驾驶小汽车、小货车汇入城市车流,带着乘客、货物在城市中流转……新就业形态发展红红火火,但“小哥们”因工作性质无法纳入传统工伤保险制度,不得不冒着出事无人管、损失没人赔的风险奔波于城市中。

  为解决这一特定群体的社会保障难题,2022年7月起,北京、上海、重庆等7个省市启动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首批试点,曹操出行、美团、饿了么、达达、闪送、货拉拉、快狗打车等7家平台企业参与试点。中国人寿寿险重庆市分公司总经理助理周轶向《金融时报》记者介绍,参加试点的平台企业每单按一定金额为“小哥”们缴纳保费,保障责任涵盖约定的医疗、伤残、死亡等,部分保障金额达百万元。

  截至今年9月,已有668万人纳入职业伤害保障范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伤保险司司长郑玄波近日表示:“试点一年多来,试点省份累计做出职业伤害确认结论3.2万人次,支付职业伤害保障待遇共计4.9亿元,切实保障了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权益,特别是对重大伤亡事故兜底保障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同时,也分散了平台企业经济风险,对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十年过往,皆为序章;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日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首次提出“完善高质量普惠保险体系”,并提出了三方面工作举措,一是建设农业保险高质量服务体系,二是发挥普惠型人身保险保障民生作用,三是支持保险服务多样化养老需求。保险业将围绕上述工作完善高质量普惠保险体系建设,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记者付秋实)


责任编辑:腾会言

保险“普惠”力度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