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保险市场,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推进,外资机构进入我国保险行业,将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丰富产品供给,提升行业发展水平。
近期,保险业对外开放消息不断。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批复同意曼福再保险公司北京分公司开业;国民养老拟以发行新股增资方式引入安联投资有限公司为战略投资人,成为外资机构加码中国保险市场的又一注脚。
除了引进来,我国还积极推动保险行业走出去,参与国际保险市场竞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推进,保险业对外开放渗透率和覆盖面有望提升。
外资机构布局中国保险市场
公开信息显示,曼福再保险公司成立于1986年,总部位于西班牙马德里,主营寿险和非寿险再保险业务,是一家全球性专业再保险公司。2022年6月,原中国银保监会批复同意曼福再保险公司筹建北京分公司,经过两年筹备,曼福再保险公司北京分公司获批开业。至此,我国再保险公司达到15家,其中外资再保险公司9家。
除了曼福再保险公司,今年以来多家外资机构通过股权收购、战略投资等方式持续加码中国保险市场。
5月11日,中国石油集团资本有限责任公司获批将持有的中意财险51%股权转让给忠利保险有限公司,中意财险成外资独资财险公司;5月20日,太平养老公告称,比利时富杰保险国际股份有限公司以10.75亿元认购公司的增发股份,交易完成后,富杰将持股10%;6月4日,前海再保险公告称,公司10%股权由保德信国际保险控股有限公司竞得,随后保德信国际将上述股权转让给美国保德信保险公司;6月24日,国民养老公告称,公司拟以发行新股增资方式引入安联投资有限公司为战略投资人,增资完成后,安联投资将持有国民养老2%股份。
“外资机构加速布局中国保险市场,主要看重我国巨大的市场潜力,保险需求还将持续释放。国家积极推动金融行业进一步对外开放是非常重要的政策因素。”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表示。
此前,外资进入我国保险业有严格限制。今年初,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肖远企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金融监管总局已取消外资股份比例限制,外资可持有银行保险机构100%股权,《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关于金融业相关限制措施已完全清零。
加快走出去步伐
推进保险业高水平开放,在引进来的同时,也需要积极走出去,不断强化国际合作,增强我国保险机构的国际影响力。
今年1月,金融监管总局国际司发文表示,截至2023年6月末,中资银行在71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295家一级机构,中资保险机构在17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74家分支机构,为走出去中资企业和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优质金融服务。
国寿财险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公司首席承保了国家电投中电胡布2×660MW火电项目,并参与中核纳米比亚阿兰迪斯罗辛铀矿矿场财产险、大唐柬埔寨斯登沃代水电站一揽子财产险等“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中再产险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2023年底,公司已为数百个共建“一带一路”项目提供超千亿元风险保障,为一万余列中欧班列、超八十万标准箱跨境贸易货物提供风险保障,大力支持出口信用保险业务。
建设上海再保险“国际板”,有助于推动我国再保险市场由单向开放向双向开放转型升级,深度参与全球再保险产业合作。
当前,上海再保险“国际板”各项工作建设不断提档加速。据悉,已有15家财险公司再保险运营中心、4家保险经纪公司入驻临港新片区国际再保险功能区。“近期,我们将会同上海市人民政府,出台加快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党委书记、局长李云泽在2024陆家嘴论坛上说。
扩大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
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保险市场,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推进,外资机构进入我国保险行业,将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丰富产品供给,提升行业发展水平。
对于引入安联投资成为战略投资人,国民养老相关负责人表示,与安联集团的深度合作将为公司带来国际视野和专业经验。
王国军认为,外资机构的引入有助于发挥鲶鱼效应,引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丰富市场竞争和产品供给。国内保险机构可以学习外资机构的现代企业制度、精细化的风险管理、创新的产品设计和优质的客户服务。
业内人士认为,在政策支持下,保险业对外开放力度有望进一步加大。李云泽在2024陆家嘴论坛上表示,将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坚定不移扩大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
康德智库专家、上海市光明律师事务所律师陈铁娇建议,加强与国际保险监管机构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保险监管标准的国际化和互认,为外资机构进入中国市场提供更多便利。同时,完善与保险业对外开放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外资机构的合法权益,为外资机构在中国市场稳健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在走出去方面,陈铁娇建议,鼓励和支持国内保险公司通过并购、设立分支机构等方式参与国际保险市场竞争。王国军建议,为国内保险公司走出去提供政策支持和信息服务,形成合力,共同出海。
保险业
对外开放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