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保险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性制度安排,连接各行各业、关系国计民生,是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保障、助力共同富裕的有力手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保险业正迎来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并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
服务新质生产力
从承保端看,保险业围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健全涵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保险产品体系。
“生物药械科技保险能够减轻药械研发企业因研发不确定性带来的经济压力,也极大地保障了企业研发活动的稳定性。”粤港澳大湾区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IHM创新中心)负责人表示。前不久,中国太保产险广东分公司联合IHM创新中心,试点落地广州市首单生物药械科技保险。
生物药械科技保险为医疗器械企业提供了产品研发全生命周期的风险保障,保障内容涵盖研发费用损失、关键设备故障或损失、知识产权纠纷、医疗器械质量安全问题、临床试验责任,以及核心科研人员的死亡、伤残或重大疾病等风险,最高保额可达1亿元。首单生物药械科技保险的联合参保企业就是IHM创新中心孵化的医疗器械企业。该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获得了从项目启动到成果转化的全生命周期风险保障,相当于为药械科研创业者吃了“定心丸”。
从投资端看,保险资金正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新型基础设施以及创业投资等支持力度。“保险资金久期长,具有跨周期属性。壮大保险资金,有利于培育‘耐心资本’、熨平经济周期波动、推动‘资金—资本—资产’良性循环。”李云泽表示。
“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国寿资产投资支持科技自立自强存量规模2034亿元。”中国人寿资产公司副总裁刘凡表示,保险资金可通过股权投资或非标债权对科创产业园及各类科技基础设施进行投资;在初步应用化及产业孵化阶段,开展股权投资;而进入相对成熟的产业化阶段后,保险资金则可通过股权投资,以及投资股票和公募基金为代表的二级市场,提供更加精准有效的支持。
重点产业引导与市场化发展之间存在壁垒,如何才能打通?刘凡说:“政府规划引导产业发展,实现重点领域‘从零到一’的孵化培育;保险资金等社会化资本在产业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时予以接力,分享财务回报,帮助政府‘腾笼换鸟’,提升财政资金运用效率。”
保障民生补短板
《决定》强调,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并提出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为推动老有所养,保险业打造丰富多元的适老化产品体系,提升老年群体风险保障水平。
在南京江北新区安平护理院,护理员正在为93岁的余爷爷进行日常护理。余爷爷患有帕金森和阿尔茨海默病,属于重度失能人员。去年5月,经中国人寿寿险江苏分公司评估,老人顺利住进了护理院并得到专业护理,身体情况逐渐好转。余爷爷的儿子算了一笔账:原来在家请保姆24小时护理,每月费用6800元;而按照南京地区长护险待遇标准,入住机构自费部分为5000元,照护负担和经济负担都减轻了。更重要的是,专业的护理服务大大提升了失能人员的生活质量。
目前,49个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城市结合本地经济情况,加快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国家医保局发布的数据显示,累计超过235万人享受长护险待遇,累计基金支出超720亿元,提供服务的定点护理机构约8000家,护理人员接近30万人。国家医保局待遇保障司长期护理保险处处长雷雯表示,下一步,将研究与失能等级评估标准相适应的护理需求认定标准,依据失能等级和评估需求认定的结果,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计划清单,以确保服务和费用更加精准。
为助力病有所医,保险业在经办大病保险的同时,努力发展“惠民保”、商业健康险,助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多地“惠民保”持续在保障人群、保障范围、便捷理赔等方面迭代升级,着力缓解因病致贫返贫问题,充分体现了普惠型商业健康险保障民生作用。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江苏医惠保1号”已累计赔付18.41亿元,赔付人数超17万人,人均赔付1.04万元。
为加大新市民群体保障力度,保险业聚焦建筑工人、快递骑手、网约车司机、货车司机、网店经营者等新市民群体和灵活就业人员,开展相应的新就业形态责任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业务。例如人保财险开发司机专属收入损失保险,如网约车司机因意外事故、住院医疗等导致无法出车,可获得每日定额的收入损失保障,保障司机基本生活水平。
筑牢灾害防护网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各类灾害易发多发。从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到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安全事故,保险业通过分散风险、及时理赔、推动预防,能够有效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提高全社会整体抗风险能力。“从全球平均水平看,重大灾害事故的损失补偿中,40%左右由保险业承担,而我国这一比例仅为10%左右。”李云泽表示,保险业在完善国家应急保障体系方面,完全有潜力、有能力发挥更大作用。
当前正值主汛期,保险业全力做好暴雨洪涝等灾害保险服务工作。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7月11日12时,湖南、浙江、安徽等地保险机构累计接到报案9.5万件,估损(报损)金额32.1亿元,已赔付和预赔付金额超11亿元。各相关保险机构已向受灾现场累计投入人力超4.6万人次,派出查勘救援车辆超3万辆次。
为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巨灾保障需求,今年3月,金融监管总局、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扩大城乡居民住宅巨灾保险保障范围进一步完善巨灾保险制度的通知》,将巨灾保险保障责任由原有单一地震,扩展增加台风、洪水、暴雨、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同时翻番提升居民住宅基本保险金额。今年年初,河北省为全省城乡居民投保综合巨灾保险,标志着全国首单全灾种、广覆盖、长周期的综合巨灾保险落地河北。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巨灾保险渗透率有望进一步增加,这将有助于保险业在自然灾害事件中,继续发挥‘经济压舱石’的作用以提升社会韧性。”慕尼黑再保险大中华区财产险业务核保总监刘春林认为,巨灾保险更好保障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以及人身伤亡和住宅修缮等费用,凸显了巨灾保险在灾后经济复苏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然而,由于费率不足、难以避免逆选择、潜在损失巨大,数据孤岛现象及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不完善,保险业也面临挑战。但从长期来看,这也意味着行业在自然灾害保险保障方面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在应对自然灾害之外,保险业还强化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损失补偿和事故预防功能,通过市场化机制解决社会问题,助力提升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如在住房安全方面,中国人寿前置化风险减量服务,在建筑设计和建设期间就介入风险减量服务,聘请专业技术服务机构对施工全过程进行质量监控。
“风险减量服务是财险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于提高社会抗风险能力、降低社会风险成本具有积极作用。”中国人寿财险公司财产保险部总经理邹红表示,公司计划在2023年至2025年3年间,开展覆盖企业财产保险、工程保险19个重点行业领域的系列能力提升项目,通过开展专项技能培训、编制风险查勘指引、组建阶梯型专业队伍、筛选优质外部专家资源,提升风险减量服务能力。
保险业
发展
机遇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