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变老。”截至去年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97亿人,占总人口的21.1%,全社会养老保障需求巨大。
对于保险机构而言,支持银发经济发展、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既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必答题,又是对自身综合实力的重要考验。
积极备老洞察银发经济新需求
老年人的当下需求,将是年轻人的未来需要。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46岁至60岁人口约有33678万人。这意味着,超过3亿人处于“备老”阶段。
下好养老“先手棋”,不仅是广大群众的现实考虑,也多次被写入规划中。例如,今年年初,国务院印发《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银发经济被赋予了“老年阶段的老龄经济”和“未老阶段的备老经济”两个方面的新内涵。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金融支持中国式养老事业服务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同样提到,要支持备老群体做好养老资金储备和财富规划。
近日,由华泰人寿与AgeClub共同发布的《2024新康养需求洞察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40岁及以上人群正从被动养老向主动康养转变。这一转变由备老经济、为老经济、养老经济、金孙经济四大需求共同驱动,形成了新中年(40岁至60岁)、新盛年(60岁至75岁)和新高龄(75岁以上)三大新康养客群。
“备老经济的人群主要是指40岁以上到退休前的群体。”近日,华泰人寿战略与项目管理部总监赵鹏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群体尽管尚未真正步入老年阶段,但他们已着手考虑未来的养老需求。他们的消费能力正处于人生中的较强时期,不但拥有为养老以及健康进行支付的意愿,同时也具备相应的经济实力。
《白皮书》显示,尽管各年龄段的康养需求各异,但都对康养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人们的养老规划意识逐渐增强,处于不同养老阶段的人群有着不同的养老金融需求。”华泰人寿副总经理、首席市场官李明明告诉《金融时报》记者,例如,备老阶段的人群重点在于资金的累积,保险公司可通过“产品+服务”模式,将养老金融与养老服务相融合,从而为这一群体储备足够的养老资金,确保他们具备支付能力以获取更多的养老服务品类;对于接近或即将退休的人群而言,他们更为关注近期的养老服务以及健康管理,这类人群适合配置即期年金,以此来规划未来的现金流,避免因家庭突发情况而致使养老规划被打乱的风险;而处于老年阶段的人群,则侧重于当下的及时性服务需求,他们更为关心养老服务的内容与质量。
布局全生活场景“保险+康养”迈入3.0时代
《白皮书》认为,我国的“保险+康养”模式正迈向3.0时代。从1.0阶段的养老社区场景到2.0阶段的居家健康场景,再到3.0阶段的全生活场景,养老服务供给正从单一的养老服务,转变为覆盖旅居、居家、机构护理、健康管理等多方面的全生活场景服务体系。
作为养老产业的重要参与者,保险入局养老行业始终处于不断进化与积极探索的进程之中。当前,多家原本重点布局养老社区的保险公司,已将养老服务产业的布局拓展至居家养老、旅居养老以及老年大学等诸多生活场景之中。
“华泰人寿推出的‘泰享’系列康养服务体系,可以提供包括养老社区服务、居家健康服务、旅游旅居服务、康复护理服务在内的全方位、全生活场景服务,覆盖人们从备老到养老的全周期需求。”据赵鹏透露,目前,华泰人寿在居家养老、旅居养老和机构养老三方面均有试点项目落地。智能居家养老解决方案已于今年10月正式在全国上线,以7×24小时的全天候人工客服,利用先进的智慧设备,及时响应长者居家养老的全方位需求;同时,华泰康养体验馆样板间也已在南京向客户开放,基于各类智慧设备,一站式、场景化呈现华泰在智能居家方面的服务。旅居服务也已签约6家旅居基地,分布在海南、杭州、无锡、昆明、桂林等地,这些基地的选择注重自然资源、生活配套以及特色医养资源。华泰人寿的机构养老服务主要关注高龄或失能阶段的老人,目前已签约北京、天津的医疗护理机构,后续还计划在广州、南京、杭州等一线城市拓展合作。
赵鹏坦言,作为一家中小型人身险公司,华泰人寿在养老业务中全面坚持轻资产模式。“在养老金融领域,我们清楚明晰自己的专业优势在于解决现金流和支付能力问题。因此,我们选择做养老资源的链接者和整合者,通过与专业机构合作,优选优质的服务提供商,确保客户得到的全周期康养服务解决方案。”他说。(记者 孙榕)
银发
保险公司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