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是金融业责无旁贷的重大课题和任务。
面对这一重大课题和任务,保险业怎么干?近日,多家大型险企通过一组组数据、一个个案例,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为科技创新遮风挡雨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民营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最近,以宇树科技、深度求索等人工智能企业为代表的杭州“六小龙”强势出圈,让杭州迅速成为许多科创型小企业、新企业的向往之城。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企业创业兴业的“空气”和“土壤”。政府为民营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保险公司则应当好民营企业的“贴心人”,通过创新产品服务,为民营企业搭建起“保障网”。“保险业要针对民营经济特点,给出具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方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王国军认为。
有“数字经济第一城”之称的杭州,于2023年2月正式揭开“中国数谷”建设的大幕。2024年4月,“中国数谷”推出数据要素“改革沙盒”,通过构建数据制度空间,为进入“沙盒”的数商企业卸下“思想包袱”,提供包容审慎的必要机制保障,为全国数据要素改革探索可复制的经验。
改革探索必然伴随风险。2024年底,扎根浙江的中国人寿财险浙江省分公司,深度参与“中国数谷”数据要素“改革沙盒”机制创新,研发了“供数保”“用数保”“数服保”系列保险产品,并率先上线了面向公开数据加工的知识产权侵权责任保险、数据被侵权损失补偿保险及“中国数谷”网络安全综合保险等专属产品。该产品是全国首个针对数据流通交易领域的保险产品,这一全新的风险保障工具为科技企业筑起“防火墙”。
据中国人寿财险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司坚持因地制宜发展,服务万千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客户。2024年,该公司为各类科技主体提供风险保障14.28万亿元,赔款支出38.37亿元。
如何为科技企业创新发展提供风险保障,已经成为大型险企的一道“必答题”。
带着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2018年,我国第一家专业科技保险公司——太平科技获批开业。近年来,该公司聚焦高新技术、专精特新、绿色低碳等科技创新重点领域民营企业,创新保险产品和模式。首创“科技成果先用后转履约保证险”,在浙江省26个区县、四川省乐山市落地推广;落地全国首单“概念验证阶段科技成果转化费用损失保险”,助力科技成果更快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为“出海”逐浪保驾护航
同样是在浙江,近日,义乌的亦杰供应链管理(浙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亦杰供应链”)将写有“为企业办实事做出口企业坚强后盾”的锦旗送到了中国信保金华营业部,感谢中国信保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为企业挽回了损失。
亦杰供应链成立于2007年,总部位于浙江金华,是一家专注家居用品、日用百货等消费品出口的中小企业。在义乌,像亦杰供应链这样的出口公司,一头连着来自全世界的买方,一头连着义乌小商品城近7.5万户市场经营户。
在一次由金华市商务局与中国信保金华营业部联合举办的宣讲会上,亦杰供应链了解到出口信用保险这一政策性金融工具,并开始与中国信保合作。
有了风险保障,企业大胆开拓新市场,与斯洛文尼亚一家以电商业务为主的买方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该买方近年来发展迅速,因付款及时,企业与买方合作一直十分愉快。然而,2024年,受俄乌冲突和市场预判错误的影响,该买方陷入经营困境,出现了付款延迟、取消部分订单的情况。在多次沟通未果后,亦杰供应链向中国信保报损。
接到报损后,中国信保迅速委托海外渠道与该买方核实债权。该买方以质量纠纷和债务金额需核对为由,迟迟不愿明确具体金额。为帮助企业尽快减损,中国信保要求该买方优先确认75%的债务。今年春节假期前,企业成功收到首期赔付款项约600万元人民币,有效缓解了资金压力,保障了供应链运转的稳定性。
据了解,2024年,中国信保支持义乌企业出口约43亿美元,帮助企业挽回损失超过7200万元。
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大海中“逐浪前行”。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数量首次超过60万家,达到60.9万家,持续为外贸发展注入活力。
针对民营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资源获取存在短板的普遍现象,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中国信保不仅积极帮助民营企业减少经济损失,而且以精准高效的服务为民营企业稳链强链提供坚实保障。例如,在上述赔案中,中国信保积极推动买方恢复经营,为双方重建贸易合作创造条件。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政策性保险的兜底功能,更彰显了其在维护供应链稳定、助力企业长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拓宽民企融资渠道
2月底,中国人民银行、全国工商联、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局联合召开金融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此次座谈会的内容就是围绕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改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
保险公司如何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中国人保作为金融机构代表在座谈会上作经验交流。
在江苏苏州,人保财险探索“政银保”模式:保险公司提供保证保险、银行提供贷款、政府提供风险补偿和保费补贴。2015年以来,该模式已累计帮助10903户中小微企业获得融资248亿元。
类似的创新模式在全国多地落地开花。在厦门,人保财险推出科技贷保证保险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在广州,与当地政府、银行机构联合推出“穗贷保”普惠贷款保险模式;在山东,创新“政府+保险+担保+银行+产业”模式,为肉牛养殖提供全生命周期保险保障。
近年来,人保财险通过“科技贷”“保农振兴贷”“助贷险”等创新模式,共为5.08万家中小微企业及企业主提供风险保障181亿元。其中,通过“科技贷”模式支持267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融资64.5亿元。
目前,“政银保”模式已经成为保险业支持民营企业融资的有效路径,且被广泛应用。
除了发挥保险增信作用,保险公司还进一步发挥保险资金长周期、耐心资本的优势,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加多元的融资供给。
2024年3月,由中国人保资产公司担任项目总协调人的“中关村科技租赁1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在上交所设立。该计划首期发行规模5亿元,资产池中的承租人共36家,均为无外部评级、无债券发行记录的中小企业,主要分布于大智造、大环境、大健康、新消费、大数据等行业。
2024年12月,中国人寿资产公司发起设立“中国人寿—北京科创股权投资计划”。该计划规模50亿元,以S份额方式投资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北京市科技创新基金投资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多个硬科技领域,已成功孵化培育众多优质科技企业,覆盖民营企业超1200家。
“民营企业是经济活力的‘风向标’。作为国有大型金融保险企业,我们始终把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作为核心使命,通过市场化、专业化运作,既为优质民企雪中送炭,也为创新引擎锦上添花,持续激活民营经济‘一池春水’。”中国人寿寿险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介绍,中国人寿寿险公司通过股权投资,为宁德时代、比亚迪、美团、阿里巴巴、小米集团等诸多民营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助力民营经济实现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中国人寿保险资金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存量投资规模超2400亿元;中国人保已发起设立合计规模超过200亿元的健康养老基金、科创基金、现代化产业体系基金等,服务科技自立自强等领域投资资产规模超过300亿元;中国太平保险资金投资民营企业发行的股票136亿元、民营企业发行的债券17亿元……规模庞大的保险资金正持续流入民营经济。(记者 付秋实)
保险业
民营企业
发展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