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泰人寿连续两年业绩亏损 内控管理混乱 多项投资风控流程形同虚设
2025-04-23 13:50:18
文章来源
发现网

  经营状况持续承压,财务表现呈现多重隐忧,内部治理混乱,多项投资决策流程形同虚设,面对多重治理挑战,瑞泰人寿能否走出困境?


  瑞泰人寿保险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泰人寿)作为一家成立于2004年的中外合资寿险公司,近年来经营状况持续承压,财务表现呈现多重隐忧。根据披露的财务数据显示,2024年瑞泰人寿亏损达1.88亿元,同比增亏17.35%。已连续两年净亏损,2023年净利润亏损1.42亿元。


  尽管该公司总资产规模增长至125.25亿元,但负债总额同步攀升至116.81亿元,而所有者权益仅8.44亿元,资本实力薄弱。这家成立近20年的中外合资寿险公司,正深陷“保费难增、投资难赚、成本难降”的恶性循环,叠加屡次违规暴露的公司治理沉疴,其生存危机已从财务亏损蔓延至系统性风险层面。


  针对该公司经营业绩、内部治理、风控以及人事管理等问题,发现网向瑞泰人寿发送采访调研函,截至发稿前,瑞泰人寿未就相关问题给予合理解释。


  保费增长动能不足与业务结构失衡


  瑞泰人寿的保费增速常年低于行业均值,2024年规模保费收入20.23亿元,同比微增0.8%,远不及同期人身险市场13.27%的增长水平,且结构性问题凸显。核心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16.03亿元中,新单保费3.58亿元虽实现35.67%的高增长,续期保费却同比下降6.61%,反映客户留存率下降及长期保单续保动力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银邮渠道保费占比从2023年的74.66%微降至2024年的相近水平,显示渠道集中度风险未有效化解,中介渠道依赖明亚、慧择等头部机构的合作模式存在议价能力弱化隐患。过度依赖银行网点分销的模式导致渠道费用居高不下,而价值率更高的个险渠道发展滞后。这种“重量轻质”的业务布局,在利率下行周期中暴露出致命弱点——银保产品利差损风险加剧,而缺乏长期保障型产品的支撑,使得新业务价值率持续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1745387722981.jpg

  (主要经营指标:瑞泰人寿2024年第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


  而财务数据揭示了该公司经营效率亟待提升,2024年总营业收入16.75亿元中,已赚保费12.15亿元,同比增长17.22%,但总营业成本18.40亿元吞噬全部营收,成本收入比高达110%。而净利润方面,瑞泰人寿呈现系统性恶化的特征,2024年累计亏损1.88亿元同比扩大17.35%,在总营业收入增长22.92%的情况下亏损加剧。


  内部治理失效 公司章程沦为摆设


  据信永中和披露的专项审计报告,瑞泰人寿于2022年9月8日通过的第九版公司章程,与监管机构2017年下发的《保险公司章程指引》存在差距,管理层未及时有效推进章程修订,相关工作推进较慢。


  专项审计报告还显示,在落实股东增设独立董事事宜方面,也存在明显滞后。自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末,该公司中外双方股东已通过通信函往来和视频商谈等方式开展了多轮谈判,就增设2名独立董事、设立监事会事项达成共识,截至2023年3月,瑞泰人寿未推动设立独立董事、监事会。根据瑞泰人寿第九版公司章程,薪酬委员会主任委员与《保险公司薪酬管理规范指引》中应由独立董事担任主任委员的规定不一致。


  不仅如此,该公司的经理工作细则也没有制定。据发现网记者得到的相关资料显示,根据第九版公司章程7.2.4(r):“总经理应制订经理工作细则,报董事会批准后实施”。截至2023年6月30日,瑞泰人寿无经理工作细则。


  重大投资决策缺乏透明 致投资触发风险损失难挽回


  在重大投资方面,持仓的海航债券触发风险处置条件却没有及时进行处置。据审计报告显示,瑞泰人寿于2012年至2017年间买入“11海航02”合计1.34亿元,2017年买入“15海航债”合计0.62亿元,总计1.96亿元。2019年7月29日监测到私募债“16海航02”未按时兑付构成违约(海航集团是发行主体,同时是11海航02的担保主体,15海航债的发行主体)。公司根据《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规定启动不定期报告程序,制定了应对方案,设置了触发条件,履行完高管层审批后于2019年9月3日通过邮件提交各位董事。2019年11月28日,“15海航债”达到应对方案设置的触发条件,公司形成处理意见为“继续持有密切跟踪其信用状况”,并于2020年11月29日通过邮件报告董事。上述报告瑞泰人寿仅向董事会汇报,未提交审议,未及时进行有效处置。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在海航债券以及华鑫信托重大投资发生风险后,瑞泰人寿却未对经营管理层进行追责。据审计报告,2021年2月海航重组后瑞泰人寿收到的偿债股票当日公允价格较抵债价格低1947万元,公司转销1947万元减值准备。截至2022年末海航债余额1.55亿元,已计提1.08亿元减值准备。2014年投资华鑫信托2亿元,截至2022年末尚有1340万元转让价款(逾期期间的利息)未收回。瑞泰人寿对上述两笔投资损失风险未对经营层进行责任认定,亦未在经营层绩效考核中进行体现。

1745387735669.jpg

  (部分家具采购情况截图,由爆料者提供)

1745387749992.jpg

  (同等材质的椅子价格截图,来自圣奥天猫旗舰店)


  实际上,除了重大投资事项缺乏透明决策机制外,瑞泰人寿在内部采购方面也存在价格虚高的情况。据内部人士爆料,瑞泰人寿在2020年的家具采购中,存在价格虚高,市场上同等规格材质桌椅价钱才600多,以市场价格相比合同溢价两倍之多,并且还是“三无”产品。


  人事管理存在缺陷 多名高管离职发生劳动争议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部分高管人员离任后与瑞泰人寿发生劳动争议,而且败诉造成了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失。其中,瑞泰人寿原副总裁林新观、原合规负责人及法律负责人张海洲、原董事会秘书宋焱在离任后与公司发生劳动争议,前两起案件公司败诉,支付金额136.34万元。另外,原首席投资官姜欣离任事项存在争议,未履行董事会审议程序,存在发生劳动争议的潜在风险。


  另外,在薪酬管理上也存在明显的漏洞,瑞泰人寿《薪酬问责实施办法》未明确扣减薪酬的标准、比例和金额、未规定如员工不配合追索扣回绩效薪酬的有效措施、缺少争议处理相关的描述、缺少内部监督及问责的规定。《瑞泰人寿保险有限公司投资问责制度》未对损失金额进行量化描述。


  除高管离职随意性,瑞泰人寿还因非法聘用外籍人士被处罚。报告显示,2021年8月,瑞泰人寿因非法聘用加拿大籍华人曾纯,被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行政处罚。曾纯于2021年10月重新办理中国国籍,瑞泰人寿予以继续聘用,担任渠道部负责人,目前仍在任。


  此外,瑞泰人寿还存在非正常退保涉嫌虚假销售,可能带来合规风险。审计报告披露,通过检查瑞泰人寿提供的2020年1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期间公司自查及外部检查发现的虚假销售相关资料、明细数据发现,瑞泰人寿2022年12月28日、29日存在2名内部员工分别投保两款产品,趸交保费金额合计110万元,于2023年1月初在犹豫期内进行了退保。上述退保事项涉嫌虚假销售,将带来合规风险。据不完全统计,瑞泰人寿2018年至2022年间因销售误导、反洗钱问题受到多起监管处罚及通报。累计收到罚单10张,被罚金额合计38万元。


  面对多重困局,瑞泰人寿亟需启动“刮骨疗毒”式改革:在业务端压缩银保渠道规模,发力健康险、养老险等保障型产品;在投资端建立权责明晰的决策机制,严格控制非标资产占比;在治理层面应引入第三方机构重塑内控体系,建立高管长效激励机制。更重要的是,中外股东需就战略方向达成共识,加大科技投入以构建数字化运营能力。


  当前保险行业正处于深度转型期,瑞泰人寿的困境折射出中小险企在利率下行、竞争加剧环境下的生存难题。若不能在三期叠加(偿二代二期工程实施期、利率下行期、行业转型期)的关键窗口实现根本性变革,这家曾经的合资新锐恐将滑向风险出清的边缘。


  (记者 罗雪峰 财经研究员 周子章)


责任编辑:周子章

瑞泰人寿

保险

业绩

风控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及文章配图版权问题均请联系本网,我们将核实后即时删除。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