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梦伦院士:加强基础研究 解决“卡脖子”技术问题
2020-09-27 14:01:59
文章来源
人民网

人民网北京9月25日电 (张桂贵 王子侯)“更加坚定了继续科研攻关的信心和决心。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以及发达国家对一些关键技术和核心器件的封锁,我国科学家必须要靠自己的双手、靠原创解决问题,科研人员要坐住板凳、要奋发图强。”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余梦伦在接受人民网强国论坛专访时表示,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激发了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热情,更加坚定了科技工作者继续科研攻关的信心和决心,对推动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发展航天事业更需要航天精神引领


强国论坛: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的宝贵精神财富。您认为我国科学家们具有什么样的精神?科学家精神对于指引科学研究具有什么样的价值?


余梦伦: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必将进一步鼓舞和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航天事业的发展铸造出伟大的航天精神。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们经过大量实践,为航天精神的形成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凝结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发展航天事业更需要发展航天精神,要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展现中国航天人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风貌,体现时代的文明风采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铸就民族精神的丰碑注入新的元素。


航天事业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我们要“不忘航天报国初心,牢记航天强国使命”,一定要珍惜机会,戒骄戒躁,不断探索新领域,以平常心看待成绩和荣誉,用执着之心、坚韧之心、奉献之心,实现个人与航天事业共同成长,再创航天事业新的辉煌!


注重人才培养 为航天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强国论坛:习近平总书记对科学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视,他指出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那您认为如何才能面向世界汇聚一流人才,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同时,我们又将如何有效鼓励科技工作者专注于自己的科研事业?


余梦伦: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活动自身规律,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建议建立“国家科技博物馆”或其它类如的科技博物馆,如国家航天航空博物馆,以促进我国航天科技知识普及和教育的发展。


航天事业的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领军人才。岁月如梭,我还记得1960年刚参加工作时的决心和豪言壮语。60年后的今天,我最希望看到的就是培养出了更多的航天人才和领军人物。60多年来,航天事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这得益于坚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人才环境和氛围。我所在的一院一部被誉为中国航天的“黄埔军校”和“总设计师的摇篮”,1965年孙家栋带领18名技术人员支援五院建设为代表,先后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航天科技、管理人才,为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四个面向”为未来加快科技创新指明方向


强国论坛: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强调,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您是如何理解这“四个面向”的?


余梦伦: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四个面向”要求,为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一个时期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指明了方向,激励着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我清晰地感到,党和国家非常重视基础学科的研究,我也深知很多青年科技工作者是有情怀的。有雄厚的基础科研为底蕴,再加上一批批青年科学家顶上来,这让我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未来非常有信心。


总书记的讲话使我们更加坚定了继续攻关的信心和决心。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以及发达国家对一些关键技术和核心器件的封锁,我国科学家必须要靠自己的双手、靠原创解决问题,这需要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科研人员要坐住板凳、要奋发图强。


加强基础研究 解决航天领域“卡脖子”问题


强国论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您认为有哪些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需要加快解决?


余梦伦:“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明了方向。基础科学对应用技术的支撑发展作用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我们一定要沉下心来,不跟风、不浮躁,潜心于基础科学重要基本问题研究,争当基础科学研究的国际领跑者。同时,我们期待一个更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让科研人员充分发挥自由探索精神,释放出更大的创新潜能。”


在航天领域,我认为要加强新型推进技术、深空探测技术、人工智能控制技术、新型航天材料等方面基础理论和技术的研究。


广大科学家有信心、有意志、有能力登上科学高峰


强国论坛:马克思曾讲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您对我国科技工作的未来及您个人研究的领域有什么样的畅想?


余梦伦: 中国的两弹一星研究团队,他们在科学研究的大道上,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靠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对科学事业的执着和信念,不怕艰辛,打开了一道又一道世界性科学难关,甚至,付出了生命,他们,最终都站上了科学的最高峰。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要求我们科研工作者,胸怀祖国、服务人民,不计名利、敢于创造,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科研成果无论是用于国民经济发展还是解决生命健康问题,都是面向国家的需求。作为科学家,尤其是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时,我们要以国际前沿的水平推动国家的发展。


“不爱国是做不好科研的。”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工作者更应该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从“两弹一星”精神中汲取力量,肩负历史重任,让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迸发涌流。


我相信,我国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有信心、有意志、有能力登上科学高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应有贡献! 


责任编辑:刘利香

航天事业

科技创新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请联系本网。

  • 京ICP备05049267号

  • 京ICP备05049267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063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