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常规培养人才:“蓝图”如何“落地”
2020-10-14 09:27:45
文章来源
中国科学报

  当前,我国一些关键领域核心技术还处于受制于人的状态,大国竞争的新形势对我国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也给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任务。

  

  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表示将聚焦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以超常规方式加快培养一批紧缺人才,为国家解决“卡脖子”问题和推进科技创新做出贡献。

  

  一幅关于“高精尖缺”人才培养的蓝图正在展开,如何才能打赢这场硬仗?

  

  并非“拔苗助长”

  

  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竞争形势,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专家们认为《意见》的出台很有必要。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研究生教育对产业经济的一种及时响应。

  

  近年来,我国学科门类逐渐完善。“目前的‘卡脖子’技术都已有相对应的学科专业,关键不在于做‘加法’,而在于进一步提高质量。我们的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相对落后,因此才亟须以超常规的方式加快培养人才。”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振天告诉《中国科学报》。

  

  《意见》中提出的 “超常规”一词引发了一定争议。有网友认为,等待培养后继人才来解决“卡脖子”问题,“远水解不了近渴”。

  

  对此,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彭湃并不赞同。在他看来,超常规指的是“超常规的资金投入、超常规的培养方式以及超常规的机构或组织为研究和实践架起桥梁”,具有可行性,并非“拔苗助长”。

  

  “在这方面,国内是有先例的。抗日战争时期曾经成立抗日军政大学,这其实就是超常规加快培养军政人才,效果也很好。国外也有先例,如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后,美国‘迎战’并通过了《国防教育法案》,这个法案提到要加快培养科学技术及工程领域‘拔尖’人才,为国防服务。法案颁布和实施后,美国很快后来居上。”彭湃介绍。

  

  彭湃认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人才是可以加快培养的。“我们所讲的‘卡脖子’技术主要是指应用层面。如果是基础学科人才,的确无法通过超常规方式加快培养,但应用学科可以。”

  

  近年来,我国的产业需求为超常规加快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良好基础。例如,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不错,这是因为国内有大量的高难度工程实践。“产业发展水平基本上决定了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水平,这也为超常规加快培养人才提供了可能。”彭湃说。

  

  体制机制障碍需“破除”

  

  近年来,国内高等教育界一直在进行人才培养改革方面的探索。尽管当前相关部门已针对科研和人才评价体系提出破“四唯”“五唯”的方向,但一些高校仍注重在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

  

  对此,彭湃认为,不同学科的科研成果价值体现渠道不同,单纯通过数论文的方式来评价人才很不合理,尤其是在解决“卡脖子”技术方面。“‘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就并未以发表论文作为自己的贡献。”

  

  “导师也存在一些问题。”彭湃指出,有些导师并未认真履行职责,将博士生招进来后只使用不培养,这也导致博士生教育遭到诟病,一些影响恶劣的导学事件也频频发生。

  

  对此,刘振天持相同观点。“教育本身涉及利益。具体到某些老师,他们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跟进,导致政策落实时可能会‘走样’。想要超常规加快培养人才,需要资源划拨、激励机制、监督机制方面的调整和匹配。”

  

  除此之外,他认为,还应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培育诚实守信、创新探索、担当有为、宽容宽松的文化,让教师潜心育人、安心学问。

  

  前段时间,媒体曝出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街道办2020年招聘的8名毕业生,全部来自清华、北大,至少都是硕士学历,甚至还包括两名博士生。对此,刘振天表示:“当下我国社会分层明显,研究生、博士生一毕业都‘力争上游’,往政府部门、事业单位这种旱涝保收的地方‘挤’。这使得培养‘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大国工匠越来越难。”

  

  彭湃也表示,营造出可以让科研人员安心搞科研的氛围和机制,吸引更多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投身攻坚克难的科研工作,是当务之急。

  

  不能“热一阵”“冷一阵”

  

  今年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透露出重要消息,我国决定新增交叉学科作为新的学科门类。也就是说,交叉学科将成为我国第14个学科门类。

  

  对此,彭湃表示:“某项新发明、新工程技术的产生或出现,往往需要跨学科团队通力合作。通过跨学科解决问题是超常规加快培养人才的 ‘不二法门’。”以当下正在进行的新冠病毒疫苗研究为例,要想取得成功,就不可能单兵作战,而是需要结合生物、医药以及大数据等多个学科门类,进行更多的资源投入。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还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一边倒’‘一头热’的现象并未得到改善,仍然主要靠高校、教育系统的内驱力在办学。然而,越到博士阶段,越需要和产业界密切合作,单纯依靠高校难以实现学以致用。”刘振天表示,这种“封闭”还体现在学科之间、学院之间以及学校之间。

  

  不久前,华为宣布将在智能汽车制造领域,短期内迅速开发出100线的激光雷达,并将其成本降低至200美元,甚至100美元。“华为之所以能提出这一目标,是因为其在武汉有一个依托华中科技大学的光电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提需求,高校让博士生直接参与研发,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优势,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彭湃说。

  

  “企业对核心技术的需求最敏感,应让企业介入学校教育,明确具体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方向,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郑庆华告诉《中国科学报》。

  

  彭湃还建议,尽快建立起以自主需求为导向的博士生招生体制,“如依托现有的重大科技研发项目来配套招收博士生”。

  

  郑庆华强调,“绝不能‘热一阵’‘冷一阵’。培养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技术人才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毅力、耐力和定力,方能久久为功。”


责任编辑:王苗苗

人才培养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请联系本网。

  • 京ICP备05049267号

  • 京ICP备05049267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063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