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双一流”大学建设收官之年,中国是否建成了世界一流大学?世界一流应该有哪些标准?还需在哪些方面努力?10月18日在温州举行的2020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科思(CUSPEA)研讨会上,5位中科院院士对这一问题发表了观点。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杜江峰认为,一流大学的标准并非千篇一律,可以各有特色。他指出,西方近代科学起源的时间远长于中国,因此我国目前虽然有点上的突破,整体仍有较大差距。但是,国内高校可以立足自身水平和特色,办成自己心目中的一流大学。“‘双一流’的目标实际很高,需要在每个阶段都尽力争取。”杜江峰说。
南开大学副校长陈军同样认为,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中国高校蓬勃发展,形成了你追我赶的格局,但各高校又各有特色,不能一概而论。在他看来,人才培养是判断一流大学的一条重要标准。他以南开大学“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办学理念为例指出,世界一流大学应能在文科能培养出领袖人才、理科培养出能站上科学高峰的科学家、商科培养出比尔·盖茨、任正非式的人物。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谢心澄心目中,教师队伍水平是衡量大学是否一流的重要标准——如果每个教师在他的活跃期都是各自领域内很有影响力的教授,研究生和年轻科研工作者在报考和申请职位时首先考虑这所学校,那么这所大学一定是世界一流。“以这个标准看,我们国家所有高校都有欠缺,还有努力空间。”谢心澄说。
北京大学教授汤超指出,中国和世界的差距在很多方面越来越小,但是,在对自然的探索中还缺乏从0到1的突破。一项统计显示,当一个领域只有少数几篇论文时,往往没有来自中国的论文;随着这一领域越来越热,中国的论文也越来越多,最后超越了国外的论文总量。汤超认为,中国高校还欠缺由好奇心驱动的纯科学探索。
著名物理学家、北京大学教授甘子钊则认为,中国崛起是21世纪最重大的事件,如果一所大学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作用,特别是在中国处于相对困难的外部环境下,为中国继续崛起、可持续发展做了贡献,就是世界一流。“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高校已经走在进入世界一流的路上,无须过多比较和争论。”他说。
一流大学
人才培养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请联系本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团结湖北街2号11幢206
邮编:100020
京ICP备05049267号
京ICP备0504926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063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