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召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就科技创新工作开门问策,与来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的科学家代表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向科技界发出“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的号召。这为“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深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深刻领会重大意义
1956年,党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制定并组织实施《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在全国营造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推动我国科技事业迎来一个蓬勃发展的高潮,催生了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此后,从“科学的春天”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确立科教兴国战略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在国家发展的每一个关键历史时期,党中央都对科技工作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推动科技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面部署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科技创新为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作出了重大贡献。今年,我国将完成科技强国建设“三步走”的第一步,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在这一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是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需要”。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正在研究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会议召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向科技界发出“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的号召,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作出战略性部署,这是加快向科技强国进军的冲锋号和动员令,在我国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一方面要加强科学技术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方位、系统性战略支撑,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推进科学技术发展和创新;另一方面要提高科技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在拓展科研深度、提升科研水平上下更大功夫,取得更多引领性、原创性重大突破,加快推动我国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的战略性转变。
准确把握关键问题与战略重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解决当前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些关键问题,“关键是要改善科技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给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并提出6项重点任务,明确了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方向和战略重点。
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研选题是科技工作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方向的选择要坚持需求导向,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真正解决实际问题。”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取得很大成就,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但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要求还很不适应。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切实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选择研究方向、确定科研选题,真正做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国防建设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对能够快速突破、及时解决问题的技术,要抓紧推进;对属于战略性、需要久久为功的技术,要提前部署。这些要求对我们做好科技发展规划、明确科技创新主攻方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科技创新来说,科技资源优化配置至关重要。”解决科技资源配置中存在的分散、低效、重复问题,需要从人才和创新体系两个方面着手。人才方面,在已经拥有世界级规模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队伍的基础上,培养造就一批帅才型科学家,充分发挥其有效整合科研资源的作用。创新体系方面,进行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优化配置优势资源,推动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好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以国家实验室为核心的实验室体系建设,加强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加快构建和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这深刻阐明了基础研究的重要地位。要遵循科学发现的规律,强化以好奇心驱动探索性研究;做好重大科技问题带动的应用研究,从中抽象出理论问题,进而探索科学规律,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互促进。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还要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持续投入和稳定支持,建立多种形式的投入渠道;创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建立健全科学评价体系、激励机制,加强学术期刊和学术平台建设等,为基础研究创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
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离不开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要加强现有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同时立足我国科技事业长远发展需求,加强对青年创新人才的培养。把教育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在学科设置、培养模式、教学研究基地建设等方面作出全面部署,吸引最优秀的学生投身基础研究。
依靠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科技队伍蕴藏着巨大创新潜能,关键是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这种潜能有效释放出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系统部署和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显著提升。进一步激发科技创新活力,需要落实科技体制改革任务,加快科技管理职能转变。科技管理部门要把更多精力从分钱、分物、定项目转到定战略、定方针、定政策和创造环境、搞好服务上来。加快推进科研院所改革,赋予高校、科研机构更大自主权,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励”的人才评价方式。整合财政科研投入体制,加强科技力量统筹。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使国际科技合作受到严重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际科技合作是大趋势。我们要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这为在新形势下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指明了方向。在工作重点上,一方面,要坚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通过不断提升能力、建立优势,夯实合作的基础;另一方面,要结合新形势,着力推动全球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领域国际科技合作,聚焦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等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加强联合研发。同时,逐步放开在我国境内设立国际科技组织、外籍科学家在我国科技学术组织任职,使我国成为全球科技开放合作的广阔舞台。
肩负起新时代赋予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相信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有信心、有意志、有能力登上科学高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和鼓励,让科技界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必将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途上奋勇前进。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我国科技事业用短短70多年走过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发展历程、创造科技总体实力快速提升奇迹的重要驱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回顾了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感人事迹,高度评价了他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我们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专注于科研事业,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通过创造性思辨、严格求证以及在相关领域内的长期耕耘、辛勤探索,不断产出高水平原创成果,为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作出贡献,为丰富和发展科学体系作出贡献。
中国科学院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院70余年来,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坚持创新科技、报国为民,始终与祖国同行、与科学共进,不断攻坚克难、勇攀科技高峰,充分发挥了我国科技事业“火车头”和“国家队”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重要指示要求,深入实施“率先行动”计划,今年已全面完成第一阶段目标任务,为下一步全面实现“四个率先”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面向未来,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继续深入实施“率先行动”计划,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四个率先”,在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中发挥好引领带动作用,为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作出新的科技创新贡献。
(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
科技创新
科学技术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请联系本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团结湖北路2号11幢206
邮编:100020
京ICP备05049267号
京ICP备0504926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063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