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同样感染新冠病毒,有人重症甚至不幸离世,有人就像得了普通感冒,还有人甚至毫无症状?人们关心的这些问题,只有从免疫学中才能得到答案。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免疫学这个传统学科获得了空前的关注,更多的问题也随之涌现。近日,以“免疫学理论前沿与技术应用:挑战与机遇”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积极探讨适合我国免疫学科发展的科研与转化方向,以促进免疫学技术的应用与转化,在控制疾病和维护国民健康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答卷待交
“人和病毒的关系就像动画《猫和老鼠》中的‘猫鼠游戏’。”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在主题评述报告中说,“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的关系极其密切。这次新冠病毒来袭,让我们对这一点的体会更加深刻。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在面对新冠肺炎这类病原微生物导致的传染病时,免疫学能贡献多少东西。”
高福介绍,新近的临床研究表明,尽管机制尚未明晰,但具有一种人白细胞新抗原HLA-B*46:01等位基因的患者,临床上更容易表现为重症。而他们近期发表的一项成果显示,新冠肺炎的发病机制或存在“两阶段”模式:第一阶段涉及免疫系统抑制、紧密连接受损以及大规模的代谢紊乱;第二阶段涉及部分免疫应答激活,可能进一步导致细胞因子风暴和器官损伤的发生。
免疫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正为传染病的感染防控和临床诊治提供宝贵的理论依据。
“什么是‘免疫’?”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所长唐宏说,“我认为‘免疫’有两重意思,第一是免于疾病——预防;第二是免除疾病——治疗。而免疫学,就是探索预防和治疗背后的物质基础。”
目前全世界最关注的新冠疫苗,正是免疫学的产物。疫苗如何引发免疫反应?这种反应与自然感染有何不同?都是免疫学要回答的问题。
“因此,免疫学不仅关乎理论前沿,更要指导实践,融入应用。”唐宏说,“不管是加强基础研究,还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都需要免疫学界拿出自己的答卷。”
计划待启
传染病是世界难题,如何写好中国答卷?
高福呼吁,中国应当尽快开展免疫组学计划或免疫系统计划。这一观点得到了与会者的普遍认同。
“近来整个免疫学界都在探讨,需要建立一个大的项目,对免疫学科予以稳定支持。现在应该是最好的时机。”唐宏说。
清华大学终身教授祁海则指出,目前的前沿研究总是偏重于机制机理。但在探究一种传染病时,观察式的研究也必不可少。“比如,把常见冠状病毒进入人体后的免疫反应过程描述出来,对我们后续应对冠状病毒引发的疾病将有重要指导意义。特别是开展针对中国人群的研究,能够积累非常宝贵的数据。”
他表示,像这样的大规模研究,个别高校和科研机构难以支撑,需要大的免疫学研究计划予以支持。
“事实上,兽医研究对免疫学的贡献是非常大的。但在今年的新冠疫情中,人医与兽医的经验是脱离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研究员翁长江说:“其实兽医研究机构积累了多种动物及其常见病原体的研究数据,我们所里也有家畜和禽类的冠状病毒疫苗,这些资料在应对人类传染病时尚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他建议,如果发起免疫学的重大计划,应该将兽医学专家吸收进来,拓宽研究视野。
范式待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在会上提出,当前免疫研究的范式有待革新,这一话题引发了与会专家的热议。
“一个学科的显著推进总是伴随3个阶段:第一是出现新的技术体系,第二是取得新的理论突破,第三就是建立新的研究范式。”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说,“如果免疫研究的范式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是很难取得重大突破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邵峰则指出,当前对病毒和细菌等病原体的研究,模式生物种类往往很有限。“比如研究细菌,实验用的菌种往往就分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事实上我们很容易发现,同属革兰氏阴性的两个菌种,做出来的实验数据可能完全不同。”他说,“用有限的模式生物去应对变化无穷的病原微生物,是难以解决各种问题的。”
“我们要跟着问题走,而不是跟着模式走。”邵峰说,“这是当下免疫学研究范式亟待改革的地方。”
免疫学
新冠病毒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请联系本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团结湖北路2号11幢206
邮编:100020
京ICP备05049267号
京ICP备0504926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063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