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揭幕
10月底,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创系主任韩启德的新书《医学的温度》一经出版就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一时间‘温度’成了流行语,不少朋友表示要做有温度的人,要做有温度的音乐、有温度的教师。”11月19日在北大举行的新书发布会上,韩启德坦言,自己备受鼓舞。
究竟什么是医学的温度?如何才能让医学变得更有温度?与会专家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
一本小书的力量
20篇文章,200多张书页,《医学的温度》这本小书看上去很不起眼,却受人关注,因为这本书有它自己的力量和温度。从医学是什么、医学关注什么,到医学怎样看待生命、医学如何拥有温度,充满了对医学人文的感悟与反思。
科技是推动医学进步与保障全民健康的根本力量,对此,不容我们有丝毫的怀疑与动摇。但韩启德一直强调,我们也要看到人体的复杂性,看到当前的科技和医学水平还不足以让所有疾病都能得到有效的诊断与治疗,医学是有限度的。
“技术至上的盛行只能使公众产生不符实际的过高期望,由此产生更多的失望,也让医者不能跳出技术的局限,对患者施以更多的人文关怀。”韩启德说,“医学的对象是人,人是有思想有情感的,在生病的时候尤其需要得到人性的关怀。疾病的根本危害在于伤痛,而伤痛是一种主观的感觉,所以病人最需要的永远是关爱和照顾。”
韩启德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医护人员是医学温度的主要传递者。问题是,“我们现在的医学教育过于着重医学知识的传授,对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的培养还很不够,需要我们从理念上、制度上、方法上全面改革”。
他也希望,医护人员首先要有好的人品与人格,要有爱心,懂人情,明事理,要能体会“性命相托”的凝重,做一个有温度的人。
什么是医学的温度
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临床研究总监、香港中文大学流行病学荣休教授唐金陵看来,医者面对病人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关怀和关切,并不是医学“温度”的全部解读。“医学的温度更在于整个医学界对它的使命的坚守,对于医学初衷的执着。”
这就涉及一个重要问题,究竟什么是医学的初衷。
“其实医学界有一个很流行的说法,病人病痛的表达是医学介入的开始。或者,如同书中所说,医学是对病人病痛的回应。”唐金陵说。
可这一百年来医学变了。《剑桥医学史》写道:“人们从来没有活得这么久,活得这么健康,医学从来没有这么成就斐然。然而矛盾的是,医学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招致人们强烈的怀疑和不满。”
原因是,医学偏离了提供以病人为中心的有价值的医疗。唐金陵表示,以病人为中心的有价值的医疗,是要提供给病人最需要的东西。
中国工程院院士丛斌也认为,医学应该是以人们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需要为导向的,而不能以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发展为导向。“如果以后者为导向,我们的医学就不可能有温度,只能是凉度,而且越来越凉。”
“医学文化过去是求真、求善、求美,是求真的科学观、求善的人文观和求美的艺术观,这种医学文化应该是永远不变的旋律。”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强说道,“但现在由于技术至上,金钱至上,把真善美变求功求名求利,社会就会缺乏温度,一个没有温度的社会只要求医学是有温度的,这是不现实的。而医学没有温度,反过来又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和稳定。”
厚植医学温度的基础
正因为社会对医学有诸多不满,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王辰也感到一丝隐忧。医学缺少温度的说法,可能会变成社会各界声讨医务界,片面地批评他们不讲人性,只追求金钱的原因。
“善良、悲悯是从医者的内心出发,但医者的温度也是需要社会的动员和激发的。”王辰强调,要想维护医学的温度,是要有充足的“燃料”的。“我们需要反思,现在整个医学界温度不足到底是自身燃烧不够,还是燃料给予的不足?”
在他看来,医学的温度不是一个笑脸的温度,而是全社会能给医者、给医疗行业发展一个温润宽厚的条件,让医者真正焕发出温度。因此,王辰认为,重点是有要厚植医疗行业发展的基础。
以医改为例,王辰认为,医改不能变成一个只是控费的工具,医改一定要以提高治疗质量为主线,一切为提高医疗质量来提供支撑。“医改绝不是在中国现有医疗资源并不丰富,医疗价格已经有悖于成本规律的情况下,再以控费为主要追求,这就相当于让一个已经缺乏营养的人去减肥、节食一样。”
医学教育
医学知识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请联系本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团结湖北路2号11幢206
邮编:100020
京ICP备05049267号
京ICP备0504926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063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