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绍明在评估超高温涂层的应用可靠性。上海硅酸盐所供图
董绍明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从20年前接触陶瓷基复合材料那一刻起,他就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董绍明带领团队突破设备、技术等重重封锁,克服资金、场地短缺等重重困难,为我国新一代空间动力系统、高分辨率空间遥感和新型飞行器研制关键技术实现自主可控作出了巨大贡献。
“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董绍明深知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带着这样的信念,他带领团队稳扎稳打、精益求精,在多项国家重大任务的试验中创造了零失误的纪录。
日前,董绍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面对荣誉,董绍明初心未改,立志将陶瓷基复合材料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为我国拥有更大“空间”继续贡献力量。
“这是大有前景的材料”
陶瓷是人类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而高性能结构陶瓷在航空航天、交通运输、新能源等现代高科技领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高性能结构陶瓷具有耐高温、高硬度、耐腐蚀、耐磨损等优点,但同时也有致命缺点,那就是脆性大,用力学语言描述就是韧性低。“一旦发生破坏便是灾难性的,应用可靠性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广泛应用。”董绍明说。
1998年,董绍明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前往法国波尔多大学热结构复合材料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在那里,他正式接触到陶瓷基复合材料。它轻、刚、韧,还耐高温、抗腐蚀,既保持了陶瓷的优点,又克服了陶瓷致命的脆性。“我当即就意识到这是一类大有前景的材料。”董绍明告诉《中国科学报》。
在法国期间,有两件事深深触动了他。一是法国阵风战斗机的发动机已经应用陶瓷基复合材料尾喷管;二是世界第一个“少级数、大直径”的大型运载火箭阿丽亚娜5型运载火箭第三次发射成功并正式投入商用,而该运载火箭上面级关键发动机——艾斯塔斯发动机就用了陶瓷基复合材料喷管扩张段。
同时,董绍明也体会到欧洲国家对创新研究的尊重。那时,科技界普遍认为直径10微米左右的碳化硅陶瓷纤维的成分是均一的。但董绍明并不这么认为,就此开展了研究工作并得到了重视。当欧洲动力公司及波尔多大学等单位的科技人员听了他的报告及其打破常规认知的观点后,全体起立鼓掌。
随后,董绍明又到日本京都大学先进能源研究所访问两年半。在这期间,他发展出独特的陶瓷基复合材料纳米浸渗瞬态低共熔相烧结制备技术路线,研制出高致密高纯度的碳化硅纤维增强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为这类材料在核能领域应用奠定基础。
2002年,董绍明回到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硅酸盐所)时,陶瓷基复合材料这颗种子已经在他心里生了根。
“一切都会有的”
“一穷二白”,董绍明如是形容他刚开始研究陶瓷基复合材料时的状况。“当时完全不具备做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条件,但因为看到了它的应用前景,只能想办法利用现有条件去做。”他回忆道。
因为没有专用的陶瓷基复合材料实验室和设备,董绍明只能利用白天的时间,端着盘子来回穿梭于各个实验室,“东找一个设备、西找一个设备做一做”。一来二去,大家都知道端着盘子走来走去的人就是“董老师”。
不仅没有实验室和设备,经费的支持也缺少。“有时一年也申请不到一个项目。”董绍明说。
2003年,董绍明向研究所申请了一个12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说是实验室,但很长一段时间里就是几堵墙围起来的一块空地。
当年年底,一位日本学者来上海硅酸盐所访问交流,董绍明带他来到了实验室。
“There is nothing.”董绍明说。
“Nothing is everything.”这位日本友人的回复让董绍明铭记在心,并以此鼓励自己,“一切都会有的”。
2006年,董绍明团队首次接到国家重大科研任务。重要的是,他们有了目标,也就有了动力。
随着设备增多,120多平方米实验室“变小”了。这一次,董绍明在研究所嘉定园区借到了几间暂时不用的实验室,但放进设备之后,办公的地方就没有了。“到走廊里去办公。”董绍明提议。
董绍明回忆,夏天异常炎热、没有空调,楼上做晶体研究,多台晶体炉运行把楼板烤到近40℃。冬天同样不好受,穿堂风把几个人吹到流鼻涕、发烧。
再苦再累,他们坚持下来了。
心里有一只无形的手
“我们任何时候都把科研放在第一位,大家拧成一股绳地拼。”董绍明说。
最后,他们拼出了满意的结果。
近20年来,董绍明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从无到有,从最初“一个司令一个兵”到组建起70余人的大型科研团队,建成占地面积达6000余平方米的陶瓷基复合材料研制平台,实现了从基础研究到产品研制、再到工程应用的全线贯通。
他们发明高结构稳定陶瓷基复合材料,在温度变化和受力的情况下接近零变形,开创了我国空间相机支撑结构材料新体系,为相机装上了“纹丝不动的支架”,助力我国卫星分辨率首次跨入亚米级;建立基于原位反应的陶瓷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实现了高性能耐(超)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的低成本制备和工程化,材料最高可以承受2000℃的高温,应用于我国新一代空间动力系统和新型飞行器;发展构件整体结构设计理念,开辟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复杂结构陶瓷基复合材料整体构件技术路线,大幅提升构件的应用可靠性……
过硬的材料性能和高效的研制速度,给董绍明团队带来了一个个荣誉,也使一项项重要的国家任务接踵而至。“只要任务一来,心里总有一只无形的手推着我往前走。”董绍明说,这只无形的手就是国家需求,激励他继续奋斗。
硅酸盐
陶瓷基复合材料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请联系本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团结湖北路2号11幢206
邮编:100020
京ICP备05049267号
京ICP备0504926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063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