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进口冷链食品 感染病毒风险很低
2020-12-01 14:39:03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原标题:抽检阳性主要集中于外包装,阳性率万分之零点四八 食用进口冷链食品 感染病毒风险很低


  随着北半球进入冬季,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上升。中国境外输入病例来源国家不断增多,传播风险进一步加大。疫情传播呈现出“从物到人”和“从人到人”并存的特征。

  

  同时,近期进口冷链食品核酸阳性检出率明显增高,波及省份增多,涉及产品范围从海产品到畜禽肉类产品,进口物资被病毒污染范围从冷链食品扩展到集装箱。

  

  对此,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相关部门出台了政策措施和技术指南,部署加强进口冷链食品预防性全面消毒、货物源头管控、生产经营过程防控和从业人员防护等。日前,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冷链食品管理与冬季食品安全的有关情况。

  

  目前并未发现直接食用进口冷链食品引起的感染

  

  近期,多地在进口冷链食品及其外包装检出新冠病毒核酸阳性。对此,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李宁解释说,一方面,是因为目前国外很多国家正处于新冠疫情暴发期,各种物体的表面包括食品及其外包装都有可能被新冠病毒污染,而新冠病毒在低温下存活时间长,因此进口冷链食品及其外包装就可能成为跨境远距离运输携带新冠病毒的载体。

  

  另外一方面,各部门、各地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要求,加大了对进口冷链食品及其外包装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和抽检力度。随着检测频次、频率以及覆盖范围的增加,发现阳性的概率也就增加。这从侧面说明,中国在加强物防方面采取的措施是非常有成效的,经过加大监测以及其他措施发现问题,及时应对处置,从而降低新冠病毒传播的风险。

  

  “总的来看,阳性率是比较低的。”李宁说,“截至目前,全国抽检监测的阳性率是万分之零点四八,而且主要集中在食品外包装。”

  

  自从发现冷链食品的包装和疫情有比较大的关联以后,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及时发布了《冷链食品生产经营过程新冠病毒防控消毒技术指南》。

  

  “目前并没有发现因为直接食用进口冷链食品引起的感染。”中国疾控中心消毒学首席专家、环境所消毒与感染控制中心主任张流波表示,目前感染事件都发生在低温冷冻食品的流通环节,如卸货、搬运等操作过程。做好消毒处理,食用进口冷链食品,风险很低。

  

  防止国际物流作为病毒的载体把疫情传入中国

  

  海关总署于11月9日印发了《进口冷链食品口岸环节预防性消毒实施方案》,就口岸环节进口冷链食品预防性消毒工作作出了具体部署,包括明确口岸环节预防性消毒的工作要求、作业流程、消毒技术规范及配套监管措施。

  

  据海关总署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长毕克新介绍,海关部门负责按规定开展进口冷链食品新冠病毒的监测检测,组织指导进口冷链食品的进口商、海关查验场所的经营单位做好口岸环节被抽中的进口冷链食品集装箱内壁和货物外包装的预防性全面消毒工作。

  

  自方案发布到11月24日24时,口岸环节预防性消毒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累计160多万件,重量3万多吨,消毒范围包括被抽中进口冷链食品的外包装、集装箱、空运托盘、陆运箱式货车、散货渔船等。

  

  国内一些地方陆续发现了在冬季低温环境情况下,集装箱运输过程当中产生了类似于冷链的效果,引起了零星甚至局部的聚集性疫情。

  

  对此,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进入冬季,无论是空运、陆运、海运,由于环境温度和冷链系统的环境是一样的,有关部门已经把涉及国际物流的其他运输视同冷链运输加强管理。一旦有环境污染、一旦有人感染,就能及时发现,就能在第一时间把疫情控制在萌芽当中。这一系列举措对于防止国际物流作为病毒的载体把疫情传入中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零星病例的发生是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的正常现象

  

  进入冬季以后,全球疫情日趋严峻,11月以后,每日报告确诊病例数经常达到60万以上。在国内,近期上海、安徽、天津、内蒙古都报告了零星病例。这些零星病例的出现,让人有一种病毒在敲打着国门、即将破门而入的感觉。因此,全球面临着大考,中国也面临着大考。

  

  对此,吴尊友表示,在过去11个月我们已经总结了一整套防控措施,能够在第一时间把疫情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在全球疫情严峻的大环境下,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期待。”他说,“零星病例的发生,是常态化防控下的正常现象。在过去11个月我们经历过,也取得了成功。特别是像国庆节有6亿到7亿人的大流动,没有出现疫情反弹。现在进入冬季了,接下来又是春节的人员大流动,只要人群中没有感染者,就不会发生重大的疫情。”

  

  大规模核酸检测非常有必要而且符合成本效益

  

  最近几次疫情的应对来看,疫情发生以后当地都立即展开了大面积的核酸检测。有人有疑问:这种检测有没有必要?是否符合科学防护要求?符合成本效益吗?

  

  对此,吴尊友表示,关于核酸检测,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成熟,已经成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一个标配。出现疫情苗头后,进行大规模核酸检测是非常必要的,核酸检测灵敏度比较高,很快能够把疫情的规模确定下来。这样,大家就吃了一个“定心丸”。

  

  大规模核酸检测方式是科学的。“大规模检测一般采用1比5混检,5个人的样本放在一起一次检,如果是阴性就过去了。如果是阳性再进行一管一管的检测。由于人群的感染率很低,在万分之一以下,采取1比5混检模式,能够及时地发现感染者,同时又能够进行大面积、大规模的开展,符合成本效益。”吴尊友说。

  

  此外,这对于个人来说也是有益的。吴尊友表示,核酸检测仍然是目前能够及时发现早期病例的最有效方法。通过核酸检测,检测人本人会受益。如果发现阳性,能够防止病情从轻型变成重型,减少对自己的伤害,同时可以防止进一步传播。

  

  相关专题:聚焦新冠肺炎疫情


责任编辑:李涵雯

进口

冷链食品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请联系本网。

  • 京ICP备05049267号

  • 京ICP备05049267号-1

  •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063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