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解决设备的关键问题,让科研人员的想法付诸实践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某种程度上,我们国家“卡脖子”的问题不在某一技术或技术人才,而在于关键设备。
2015年开始参与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Nano-X)的调研、规划和建设时,在没有任何可借鉴资料、很多技术指标都无法确定的条件下,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员张永红引用先进的定制化管理模式,攻坚克难,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完成了纳米真空互联模拟实验装置的研制并顺利运行。至今提及这件事情,张永红都难掩自豪之情。
扎实的起步工作为纳米真空互联管道的设计、运行,样品的中转、过渡,传输实现网格划分、定位提供了大量的实验数据,为下一步的工程进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真正实现了从无到有、从“0”到“1”的突破。如果说这其中有什么诀窍可言,张永红更愿意将其归结为8个字:专注坚守、精益求精。在他看来,这8个字很好地诠释了科学家该有的“工匠精神”。
不是主角
大科学装置是指通过较大规模投入和工程建设来完成,建成后通过长期的稳定运行和持续的科学技术活动,实现重要科学技术目标的大型设施。其科学技术目标必须面向科学技术前沿,为国家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做出战略性、基础性和前瞻性贡献。
与大科学装置的“大”相对应的是其支撑管理人员的“小”——提供幕后辅助工作,没法发论文。
面对《中国科学报》的采访,张永红倒是并不在乎论文带来的“名”。
“能解决设备的关键问题,让科研人员的想法付诸实践也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张永红告诉《中国科学报》,“某种程度上,我们国家‘卡脖子’的问题不在某一技术或技术人才,而在于关键设备。”
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就是这样的关键设备。让张永红及团队成员为之不懈努力的这一关键设备,实际上是世界首个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标准在建的集材料生长、器件加工、测试分析于一体的纳米领域大科学装置。
通过超高真空管道把各功能设备相互连接,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相当于在地球表面建立了一个太空环境,解决传统超净间模式中难以解决的尘埃、表面氧化和吸附等污染问题,突破现有仪器设备的功能限制,实现材料制备、测试分析与微纳加工工艺等方面的协同效应,为科研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先进的开放性的平台。
在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的建设中,真空实现和传输系统是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的核心关键问题,其中的中转过渡系统更是实现样品输运的关键。
“相当于重要枢纽的大工程。”张永红对《中国科学报》如是说。而这么重要的大工程,张永红仅凭网上找到的一个14秒的视频资料,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就自主设计建成了用于超高真空环境下的三维多层结构的样品传输系统,解决了整个工程的核心问题。
兴趣是动力
2017年,张永红率先成功搭建完成了纳米真空互联管道示范线。该线是纳米真空互联管道与传输系统的功能和极限技术指标工程化的验证装置,实现了从模拟装置到工程化的跨越,是继纳米真空互联模拟实验装置后又一个工程上的里程碑式的重大进展,为设备对接提供了先决条件,为整个一期工程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能干想干的事儿,自然就乐在其中。”张永红告诉《中国科学报》,专注坚守的前提还是要对所做的事情有极大的兴趣,这样才会有成就感,也更精益求精。
纳米加工平台现已发展成为国际先进、国内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微纳米加工和自研水平双一流的公共服务平台,先后被批准为“中国科学院纳米器件平台”和“中国科学院所级公共技术服务中心”,这离不开张永红及其团队对工作投入的巨大热情和对技术细节的“执着”。
在张永红和其所带领的团队不懈努力之下,目前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一期管道与传输系统所有的建设工作已经完成,包括4套进样室、6套过渡室、27套传输室和4套中转过渡室等单元模块的装调。真空管道全长91米,各项技术指标满足或优于设计要求,设计方案合理,系统运行稳定,管道与传输系统满足真空互联系统的使用要求。
张永红
坚守
纳米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请联系本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团结湖北路2号11幢206
邮编:100020
京ICP备05049267号
京ICP备0504926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063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