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因为我考上了大学,村里第一次放了电影。我现在仍然记得村支书跟大家说:‘以后哪个娃娃考上大学,就给哪个娃娃放电影。’我知道,大家把美好生活的希望,都放在我们这些走出山沟的学生身上。”
一
当背着行囊、坐在拖拉机后斗走出陕西绥德的山壑时,他对未来有希冀,也有迷茫。
1985年,刘彦随考上了陕西师范大学地理学系。虽然只有17岁,但有个念头却已在他心里生根——他想让出外务工供孩子们上学的父亲不再辛苦,想让早出晚归劳作的母亲能够歇一歇,想让那些看着他长大的叔伯婶婶都能过上好日子。
“我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因为我考上了大学,村里第一次放了电影。我现在仍然记得村支书跟大家说:‘以后哪个娃娃考上大学,就给哪个娃娃放电影。’”这场景,今日仿佛仍在刘彦随眼前:“我知道,大家把美好生活的希望,都放在我们这些走出山沟的学生身上。”
带着这样的愿望,刘彦随走上了科研道路。他成为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还担任了国际地理联合会农业地理与土地工程委员会主席。他研究农村、研究农业、研究农民——扶贫,于他而言,不再仅仅是少年情怀,更有了具体的内容,成为沉甸甸的责任。
二
一年中的大半年,刘彦随都在进行实地调研和考察。在30多年的学习与科研中,他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的乡村。
2018年的国庆节,也像许多个假期一样,刘彦随是在工作中度过的。他在延安市宝塔区的治沟造地现场,仔细勘查沟道水毁的状况,认真研究造地的技术方案,系统评估新增地的综合产能。
他知道,只有平坦连片、配套完善的土地,才能让农民收获的希望变成现实,进而平衡大规模退耕还林后农业用地不足和粮食自给不够的问题——既带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也能够保证农业生产、粮食安全。
空心村整治、治沟造地实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研究……由刘彦随主持完成的多项研究为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制定“三农”政策提供了坚实的科技和理论支撑。
“农村、农业、农民,‘三农’问题是我国发展转型期亟须破解的重大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和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问题。”刘彦随说,作为人文与经济地理学者,客观反映农村发展的真实情况,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是他的神圣职责和义务。
三
2015年,受中国科学院委托,刘彦随接下了一项重大任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第三方评估。他也有了一个新的身份——中国科学院精准扶贫评估研究中心主任。
这项工作并不简单——没有先例、没有标准、没有平台、没有人员……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刘彦随说:“当时我没想太多,领导让我来牵头,我就爽快答应了。我想,这不仅仅是一项科研任务,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
从起草方案、组织队伍、培训人员、实地调查,到建立指标体系、研制调查问卷、制定标准规范、开发技术平台,刘彦随带领团队攻坚克难、不断探索,创建评估调查的“两制度三系统”机制,保障评估调查的每个环节、每个数据、每个问题都规范、准确、客观。刘彦随说:“第三方评估服务支撑国家脱贫攻坚考核与决策创新举措,是党的扶贫政策落实成效的‘质检仪’。往小了说,关系着每家每户的生计和群众的心愿;往大了说,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梦的实现。因此,第三方评估的程序与结果必须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
作为专家组组长,刘彦随带领1700多人的团队,连续4年圆满完成了国家精准扶贫成效第三方评估及全国首批贫困县退出评估重大任务,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及扶贫开发成效考核提供了科学依据。
调查员大部分是从事地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专业的老师和硕士、博士研究生。为了保证评估方法、标准的一致性和公信力,在评估调查之前,要系统开展业务培训,考核合格才能上岗。刘彦随设计了“六个一”工作法:调研员进村入户时要携带一套问卷、一部照相机、一台摄像机、一支录音笔、一个定位仪、一幅高分地图。他说:“接地气才有底气、有深度才有高度。在实践中只有发挥团队智慧,积极探索新技术、总结好方法和写出好报告,才能有效支撑真评实考、以评促改和科学决策。”
能想到的,刘彦随都做好了准备。比如摄像机的使用,既是为了真实记录调查工作的全过程,也是为避免受到人为影响。不仅如此,刘彦随还引进了面部表情识别技术,“我们经常会对摄像素材进行抽查解析,从农户受访时的面部表情、神态变化,能够判定是不是说了真话”。
2017年,刘彦随牵头研制了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与决策平台系统,实现了从空间抽样到入户调查数据采集,再到数据传输、质量监控、标准化分析输出的信息化、智能化。他随手给记者演示了平台系统的抽样方法,在占了一整面墙的大屏幕上,代表村落的亮点闪烁。“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人为干扰,我们专家组在入户调查前一天的晚上才公布抽样调查的村庄,进村后再随机抽取调查农户。”刘彦随说,“为了保证调查样本的可靠性、代表性,我们抽样时设置必须覆盖偏远的村庄。一个基本的判断——步行几个小时才能到达的村庄是否脱贫,最能说明扶贫的真实效果。”
四
几年下来,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得到了认可,不仅真实反映了脱贫攻坚重大政策措施的落实成效,也为后续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科技支撑。在这个过程中,刘彦随还探索出贫困化“孤岛效应”理论和工程扶贫模式,带领团队创建了多个扶贫研究示范基地,为成效评估与考核决策奠定了科学基础。
但让刘彦随最感欣慰的,还是培养了一批了解农村真实情况、对农村、农民饱含感情的年轻人。“记得2017年大年三十,我们的队员徒步3小时进入深山调查,就在村里过的春节。”刘彦随说:“做学问、搞研究,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在评估调查中,这些年轻人进村入户见过、听过、体验过,等他们成长起来了,就能作出更大的贡献。”
就在今年第5个国家扶贫日,刘彦随获得了“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项目有终结之时,但科研没有终点。刘彦随的工作还有很多:土地利用与地理工程、城乡融合与乡村转型、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他还要带领团队开展基地观测试验、完成第三方评估调查、做好重大战略咨询……
“做好这些工作,既是出于科学求真唯实的内在需求,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的基本要求。”刘彦随说。
他始终记得,刚刚走出山沟的时候,背负着乡亲们怎样的期望。
刘彦随
经济地理学
扶贫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请联系本网。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团结湖北路2号11幢206
邮编:100020
京ICP备05049267号
京ICP备0504926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1063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