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伟院士:一生不偷懒
2021-01-21 10:12:05
文章来源
中国科学报

  如今让周立伟更感兴趣的,是如何通过浅显易懂的文字和表述,让大家读懂自己的科学知识和想法。


  一头锃亮浓密的银发,让年过八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周立伟看上去永远那么气宇轩昂。


  每天一大早,他会出门去跟院子里的锻炼小团队汇合,散步一小时,边走边聊天,然后到附近的菜市场买菜回家。如果没有外出开会等特别安排,周立伟就会在家里开始他一天的工作。


  周立伟一生致力于电子光学研究,但他知道这个学科方向已经成为了“过去时”,早已不是光学领域的研究热门。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但我对这个领域始终感兴趣,觉得还有一些事情没有做完,所以并没有停下来。”周立伟说,手头有几篇写好的研究论文,但都一直被自己压着没发,想把整个过程走完,再写三四篇,到时集中起来一起发表。


  如今让周立伟更感兴趣的,是如何通过浅显易懂的文字和表述,让大家读懂自己的科学知识和想法。


  “为什么黑暗中我们看不见?”周立伟举例说,不能简简单单地回答说是因为太暗了、没有光。他想通过自己的纸笔,将背后更深层次的科学道理讲清楚。


  周立伟觉得,这件事情比搞研究、写论文要难很多。他跟记者开玩笑:“我跟别人讲电子光学,里面一大堆的公式,好像这个人很伟大、很能干,但其实很多人并不懂我说的是什么意思。”


  认识到写作的重要性,周立伟认为今天的博士生更应该文理兼通。1995年至今,他一直在主持一门名为“现代光学进展”的博士生学位课,组织各个方向的老师介绍光学研究的前沿进展。去年,他在这门课程的考核中加入了一项全新的内容——每位学生都必须交两篇随笔。


  “可以写科学随笔,比如谈谈希格斯粒子、暗能量,也可以记录生活中的感触,没有特别的规定。”周立伟说,作此要求的目的只有一个,锻炼大家的写作能力。


  周立伟自己的写作,其实也有很多从生活工作中的经历有感而发。去年,有学生为获得延期毕业资格冒用他的签名,气愤之余,也让他深感担忧。于是,他写下《莫把冒人签名当儿戏》一文,并通过邮件发给所有博士生,希望大家引以为戒。


  给中学生作报告,讲述国防科学家的成就,孩子们把这位和蔼可亲的老爷爷当作了自己的朋友,纷纷来信问他如何成才。周立伟写下题为《天才是训练出来的》一文,认真回信。


  他最近迷上了一档名为“最强大脑”的节目,一边看电视,还要一边做笔记,因为他想要搞清楚大脑与教育的问题,还特别为此找来智能研究和神经网络方面的书籍,认真学习。


  回顾往昔,周立伟总说自己是一个并不聪明的人,之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他觉得自己全凭锲而不舍的努力,一生不偷懒。


  “精力有限,恐怕自己很难再有什么成就,所以更寄希望于年轻一代。”周立伟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年纪大了,他只想多做一些自己真正感兴趣,而又力所能及的事情。


责任编辑:曹晖

周立伟

科学知识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请联系本网。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