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严济慈,就没有中国现代物理。2021年1月23日是物理学家、教育家严济慈诞辰120周年纪念日。严济慈1949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工作,为中国近代物理科学的发展、中国科学院的筹建以及科技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于1985年考入被誉为“科学家摇篮”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当时该院的名誉院长正是严济慈。
至今,我依然还记得在开学典礼上,严先生对我们嘱咐万千、殷切期盼。求学期间,一个任务让我零距离接触到了他。那天,我正准备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突然学校通知我有外事任务,让我当翻译。原来当晚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严济慈要接见并宴请美国科学家代表团,其中有杨振宁和李政道。见到严先生,我说:“您能先跟我说几句话吗?我想先熟悉一下您的乡音。”他笑了,于是用他那口浙江东阳话与我亲切交谈。这一回,我竟然都听懂了。
这次经历让我深切感受到了严先生的人格魅力。一代宗师,在我心目中也是一位慈祥可亲的长者。
研究生毕业后,我参加了CUSPEA(中美联合培养物理类研究生计划)项目的阅卷工作。CUSPEA项目是由严济慈、李政道共同发起,旨在选拔优秀物理青年学者、壮大我国科研队伍的留学项目。我的导师李佩也参与其中,主要负责英语口试、笔试工作,一干就是十年。如今,很多CUSPEA学子已经成长为科技领军人物或两院院士。
我惊喜地发现,那个时代最优秀的青年物理学者中有相当比例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也是严济慈先生一手筹建的学校交出的一份满意的答卷。
后来,中国科学院大学(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夏季小学期开班,吸引了不少CUSPEA学者讲学。我想如果严先生看到,肯定倍感欣慰。
2012年,我参加了首届严济慈教育思想研讨会,印象深刻。当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老一辈科学家深情回顾严济慈在办校初期如何亲自传授课堂艺术的故事。他反对照本宣科,强调上课必须生动有趣,要有戏剧性。他说,好的老师上课应该像魔术师。他爱人才,发现有创造力的学生,就会叫到办公室谈话,并亲切称之为“同志”。
在他的引导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女同学人人都想成为“居里夫人”,男同学个个想成为“爱因斯坦”,东阳籍的学子更是奋发图强,潘建伟、陆朝阳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值得一提的是,我的导师李佩和她的丈夫、“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都是践行严济慈教育思想的典范。
郭永怀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第一任系主任。也正是由于严先生力排众议,“文革”中被迫告别讲台的李佩先生才能于1978年出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外语部第一任主任。先生治学严谨,不仅对学生们有大爱,而且高标准、严要求。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克曾说,“想让李佩先生在成绩单上打个‘A’着实不易,李佩先生的一个‘A’就足以令我高兴良久。”
严师出高徒。同学们在北京市研究生英语考试中始终名列前茅,其中的秘密就是我校的“英语过关考试”远高于全国英语六级考试要求。
最难能可贵的是,考试时,李佩先生发完考卷后,在黑板上写下“Honesty”(诚实)便离开了教室。交卷时,学生不禁感慨:“不仅考了我们的学问,更考验了我们的品行。”
我15岁考入大学,19岁留校任教,29岁失明。在我人生最黑暗的时候,我看见了严先生毕生播撒的科学之光。我坚信,随着科技的发展,基因疗法、干细胞研究等领域的重大突破,总有一天能让我重见光明。
2000年,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提出的“亚洲一流、世界知名”的宏伟目标的感召下,我考上了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失明9年后成为哈佛大学建校300多年来第一位获MPA学位的外国盲人学生。毕业10年后,我又成为获该学院“校友成就奖”的中国内地第一人。在颁奖仪式上,为我献花的那个小男孩正是严先生的亲属严安启。
30多年来,严先生及其家人一直伴我同行。在众多学术研讨会或座谈中,我总能遇见严济慈的家人,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严四光、中国科学院院士严陆光及其夫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吕锡恩等。这也使我经常回忆起求学、成人过程中的旭日阳光。
2015年,我有幸在人民大会堂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在全国政协会议上作了大会发言,题为《点赞正能量,厚爱正能量,弘扬正能量》。7分钟的发言赢得了全场6次掌声,在台下热烈鼓掌的就有严济慈的孙女严慧英。
慧英是我的好朋友。
我们一同阅读《严济慈:法兰西情书》,她读、我听。她忧国忧民,曾以《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为题做全国政协会议发言;她教子有方,女儿是我的哈佛大学校友;她大爱无疆,2020年春节前夕,她与前来参加中国科学院残联迎春联欢会的残障朋友亲切拥抱,当看到《你笑起来真好看》节目时,她感动得热泪盈眶……
从她身上,我看到了严济慈的家风。
10年前,在一次活动中,我来到了东南大学,听到了更多有关严济慈及其夫人张宗英的故事。
这里展示了两位先生当年的毕业证书,号码分别为男、女学生的001号,秀外慧中的张宗英是东南大学招收的第一届学生中唯一的女性。当时我就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我有责任让严济慈的学风、校风世代相传!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大力支持,让我心无旁骛、学以致用,将所学所知播撒校园。我开设的“The Arts of Communication”(沟通艺术)课程,创下了空中课堂点击量第一的纪录。无论走到哪里,我都希望我的学生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做中国科学院大学的骄傲,成国之栋梁。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严济慈星、李佩星、郭永怀星在天空摇曳生辉的日日夜夜,也是我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时时刻刻。(作者:杨佳,系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记者卜叶采访整理)
严济慈
科学之光
师者之爱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请联系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