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大校长: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须“三线”齐发
2021-02-03 09:46:57
文章来源
中国科学报

  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其办学水平和学术活跃程度的重要体现。而研究生与导师是强关联体,这就决定了导师的水平和风格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烙印。

  在我国,不同于本科“批发式”的培养体系,研究生培养依然在延续苏联模式,基本实行的是“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导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进一步加大,甚至可能仅次于父母的作用。我们看到学生在读书期间或毕业后,经常会讲一些校园的轶事,这些故事基本上都是从导师那里一代代传下去的。

  正是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独特地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在指导研究生过程中的某些特点。比如,研究生导师不能招太多学生,否则将无法实现对研究生有针对性的指导;再比如,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一定要体现研究性,否则研究生的“研究”二字就名不副实。

  需要注意的是,对研究生一定要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这里所强调的是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对成果的简单获取,这就意味着研究生并不一定要完成导师的课题才能毕业,也不一定要完成导师的工作任务才能毕业,关键是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否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

  对于博士生培养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

  究其原因,硕士生培养主要是注重过程的培养、课程的培养和实践的培养。当然,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之间存在一定差别,但总体而言,硕士生的学位性并不是第一位的,而是更要强化学习的阶段性。

  博士生却相反。由于博士已是目前学生所能取得的最高学位,如果在该阶段博士生的创新能力不能达到一定程度,我们就无法通过学校教育对其进行弥补。这将是我们在人才培养中的巨大损失。

  在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历史几乎与近代大学制度的建立一样长。以四川大学为例,早在1914年,当时的华西协合大学就开始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联合招收研究生。可以说,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内高校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各类优秀人才。然而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研究生培养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

  比如就在去年,教育部研究生司有关人员来我校与研究生座谈。会后他们向我反映,感觉我们的研究生在提问时,问题的角度、高度和视野都不太够,似乎与“川大研究生”的身份并不相符。这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其反映出的本质在于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依然存在缺陷,而这样的问题显然并不是川大一家所独有的。

  在我看来,目前国内高校要想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进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总体来说就是要严守下线、提高中线、激励上线。具体而言,就是要做到两个严格守底线、三个狠抓冲高线、四个加强抬中线。

  所谓“两个严格守底线”,就是要严格做好博士生全过程培养和博士生导师评聘与责任溯源。

  一方面,从选题到开题,再到中期考核、学位申请,直至论文答辩,博士生培养的每个环节都要严起来,如果一个环节没有跟上、放了水,便可能层层失守。如果学生导师、学院教授委员会、学校相关学科分委员会都是“橡皮图章”,那么学生的论文不合格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让这些“把关人”明白,如果你不得罪少数人,就会牺牲大部分人的利益。如果所有的把关人都层层放水,那么可能用不了几年,一个学科就会出现学术塌方,而这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情况。

  另一方面,我们要严格博士生导师的评聘与责任溯源,要对研究生导师,尤其是博士生导师上岗有明确要求,对出现问题论文的导师一定要严格追责。这就像我们在修建大楼时的质量监控一样,即使几十年后大楼出现问题,也一定要溯源、要追责。

  依然以川大为例。目前,川大规定如果出现问题论文,其导师要停招两年,其所在的学院减两个博士生招生名额,整体绩效缩减2%~3%。但我认为这样的处罚可能仍然轻了。如果我们以这样的手段还不能刹住论文放水之风,那就只能加重处罚手段。在我看来,将责任导师的停招时限延长至5年、岗位津贴减少10%都是应该的。

  所谓“三个狠抓”,即要狠抓研究生视野拓展、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式培养和多学科交叉。在这方面,我们提出硕士生在求学期间,原则上要尽量参加一次全国性学术会议,博士生则要参加一次国际性学术会议,这就是要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

  在此需要特别提及多学科交叉的创新人才培养。当前,很多学校都在进行相关尝试,但学科交叉也要符合学科自身规律、学院发展方向以及导师所承担的科研任务。我们要防止一种倾向,即发现某个学生在某专业很难过关,就将其转到交叉领域去,并自以为交叉学科可能会“松”一些。这种观念既不利于交叉学科的发展,更有损学校整体的人才培养,最终也是要出问题的。

  最后,所谓“四个加强”,即加强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加强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加强改善研究生生活与待遇,以及加强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

  总之,要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核心就在于用“两个严格”守住人才培养的底线,用“三个狠抓”冲击优秀人才的高线,用“四个加强”抬升人才总体水平的中线。在人才培养工作中,没有差的学生和差的老师,只有差的管理。只要我们都追求一流、追求卓越、追求真学问,我们就一定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研究生。

  (作者系四川大学校长;本文为作者在四川大学研究生教育工作会上的讲话,有删节)


责任编辑:曹晖

川大

校长

研究生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请联系本网。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