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峰:用一生讲好“润滑”故事
2021-02-04 10:25:35
文章来源
中国科学报

  17年来,周峰的工作始终围绕着“湿”和“滑”。周峰希望自己做的科研不仅停留在论文阶段,而且是全链条的——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基础研究,再到材料,到商品。

  英国女作家伍尔夫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这个世界有没有天堂我不知道,如果有,我想,天堂就是持续不断、毫无倦意的阅读。”而对于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周峰来说,17年持续不断的、毫无倦意的科研,就是他的天堂。

  10月25日,周峰获得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

  生活中寻找创新灵感

  周峰与化学的第一次相遇,还要从孩童时说起:老家盖房子,加入水的生石灰瞬间沸腾,可以煮熟鸡蛋。从那时起,周峰迷上了化学,在生活中寻找自然界的化学启发,迈出了探索世界奥秘的第一步。

  王晓龙是周峰2007年组建材料表面界面课题组时的助手,十年并肩作战。他在周峰那里听到过很多源于生活的奇思妙想——包粽子的粽叶,除了芳香的味道,还有其他作用吗?为什么喝茶或咖啡会发涩?为什么荷叶表面水珠自由滚动?为什么人体关节灵活自如?

  其实,大多数材料都需要通过表面与外界发生作用,比如荷叶表面具有超疏水的性能,人体体内的表面则具有亲水性能。表面化学修饰,好似化妆,给皮肤涂抹化妆品,使其变得漂亮。而在化学领域化妆——改变物体表面性能,可以通过表面接枝聚合物刷来实现。以往,制备出的聚合物刷只能一次性使用,就好像种水稻、小麦,一次播种只能收割一次。

  周峰说,韭菜可以反复割,因为根始终埋在土里。利用这样的思路,研究小组通过聚合反应,将引发剂像种子一样“埋”在聚苯乙烯塑料基底当中,在特定的溶液中可以长出像毛发一样的聚合物分子刷。通过简单地打磨后,引发剂重新暴露在聚苯乙烯表面,可以第二次长出聚合物分子刷,以此类推,可以对基底进行立体化多次修饰。这种表面修饰方法可在生物润滑、微电路、微流体器件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自然界总是适应自己所处的环境。人类可以改变,适应各种环境,针对不同环境,发展适应不同环境的材料。”如今,周峰很多来源生活的科研灵感都实现了,他也悟出了创新源泉——对一个问题哲学辩证的思考和对生活的热爱。“当我们的研究走到墙角时,往往是另一个极端的想法为我们解套,极端情况互为转化。还要留心我们身边的问题,找出其中的科学,用热爱生活改善生活的激情去做科研。”

  组建一个乐于奉献的团队

  如果说生活激发了周峰的创新灵感,那么真正将他引入科研之门的,是导师刘维民。“让我受益终生的是导师为人的正直和宽厚,从他身上,我学会了很多。”周峰说。他继承了导师对人才培养的理念:毫不吝啬,唯才是用。

  如今周峰自己成为了“大管家”,也得到了同事和学生的好评:“他是谈判专家,会洞察人的心理,让你心甘情愿接受他的思路。”“他目光敏锐,精准锁定研究前沿。”“他是良师益友,给我们宽松的科研环境,生活上也给予帮助。”“他严肃又不失风趣,是个热心肠。”

  但周峰却说:我是一个强势的课题组长。对于新成员,往往从灌输开始培养,让其忘掉以前做的事情,把全部精力集中到课题组从事的方向上。同时我善于倾听与采纳好的建议,勇于改变自己。

  周峰带领一支30人的材料表面界面课题组,平均年龄35岁。王晓龙回忆,第一次与周峰“会面”,是文字交往。当时,博士刚毕业的他要申请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周峰非常认真地修改了他的申请书,“从文字上看,他对研究前沿的把控有很深造诣。”王晓龙说。周峰的帮助让王晓龙博士毕业就顺利拿到基金项目,是一个好的开始。

  没想到,正式进组后,周峰却给王晓龙出了个大难题。他多次找王晓龙谈话,让他更改研究方向,从原来的润滑油密封材料改为研究3D打印材料。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从头学起。”王晓龙说,第一年合作,比较吃力。他常拿着瓶瓶罐罐找到周峰办公室求教。周峰会立刻放下手中的事情,手把手教自己做实验,毫无保留。现在,王晓龙的多项研究成果在浙江等地企业得到转化应用。

  研究小组成立之初,不是所有人都像王晓龙这样听指挥。周峰回忆,研究员王道爱就是倔强的一员。刚进组时,他的研究方向是能源材料。从整体布局考虑,周峰希望王道爱探索摩擦起电的本质,发展防止静电的材料。王道爱很困惑,不理解。经过反复讨论、谈判,周峰终于说服了王道爱,挑战新的研究方向。从建立设备,配备助手,周峰给予最大力度支持。仅仅3年时间,王道爱部分揭示了不同条件下摩擦起电的本质,发展了防止静电的创新方法。2017年,王道爱获得了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支持。

  回顾这些年走过的路、取得的点滴成绩,周峰感叹:“这与团队成员的贡献密不可分。”课题组多人已获得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培养的学生中大部分在高校中谋得职位或出国工作。“这些成绩才是我宝贵的财富,无法用经费衡量,人才的成长,进而对集体的奉献对我来说永远重要。”

  用一生,讲一个完整的科学故事

  2016年1月8日上午,人民大会堂。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周峰、郭志光、王道爱、张招柱、刘维民等人完成的“工程材料表面的润湿及其调控”获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9岁的周峰成为该奖项最年轻的第一完成人。

  在周峰的办公室,一面墙的文件柜中摆满了各种证书、奖杯,这都是坚持的成果。周峰说,想起科研,就像想起祖国、想起家乡、想起爱人、想起孩子那样,从来没有想过要换一个来取代它,哪怕它有时不够完美,有时不尽如人意。但是早已成为生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分割,无可替代。如果哪天没有追踪最新的科研进展,没有跟学生讨论实验进度和想法,没有走进过实验室,没有到办公桌前坐下来,一定会感觉空落落的。

  17年来,周峰的工作始终围绕着“湿”和“滑”。周峰希望自己做的科研不仅停留在论文阶段,而且是全链条的——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基础研究,再到材料,到商品。

  他时刻问自己,研究解决了什么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什么知识?“我会坚持这样思考,用一生的时间,讲一个完整的科学故事。”周峰说。


责任编辑:曹晖

周峰

化学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请联系本网。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