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是猕猴桃上市的季节,相比苹果每年4000万吨左右的产量,猕猴桃200余万吨的年产,实在是太小众了!
而这一历来小众的水果,从1978年全国不到1公顷的零星种植,到1996年4万公顷,到2015年25万公顷,再到今天已经飞入每个水果店,进入普通百姓的果盘中,这些全有赖于一个团队,30余年来坚持不懈的育种创新和产业化推动。
2017年1月,团队获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2017年12月,获得农业部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团队育种创新、成果转移转化的成果,得到了国家的认可!
这就是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猕猴桃创新育种团队。钟彩虹研究员,是团队的第三代“掌门人”。2017年12月,《中国科学院院刊》记者就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钟彩虹研究员进行了采访。
百姓心中的好专家
“老百姓是很实在的”,这是钟彩虹发自内心的感慨。猕猴桃不好吃,就卖不出去;好吃但不能放,运到城市水果店已经坏了;产量不够高,农民收益就不高,就没有种植的积极性。所以,不好吃,不耐放,或者不高产的猕猴桃产业都是不可持续的。
2007年钟彩虹到四川蒲江指导猕猴桃生产,老百姓看到专家来心里高兴,送给钟彩虹猕猴桃。“我带回去,就坏了”。钟彩虹敏锐地意识到猕猴桃储运是个大问题!“其实很多情况下就是他们栽培的技术不到位。”钟彩虹找到问题原因,开始对果农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科学家与果农交流,最大的障碍是老百姓对“科学家”的认知。哪个专家是做植保的?那个专家是做栽培的?哪个专家是做育种的?……,老百姓怎么能分得清楚。老百姓心里的“专家”是能够解决一揽子问题的专家。但从科学家而言,解决每一个细分领域的具体问题,是很有挑战的。这时候科学家的知识面、对相关学科的了解、实践经验,就显得非常重要。
钟彩虹设身处地地尝试着解决果农的一个个具体问题。从2007年开始培训,到了2008年,果农寄给钟彩虹的猕猴桃就已经能放七八天了,熟了之后还可以放五六天。货架期延长了,储藏期也延长了。
与此同时,猕猴桃的产量也提高了。2007年农地里种着的猕猴桃亩产几百斤,2008年平均产量就突破了1000斤。钟彩虹一年几趟地从武汉往蒲江跑,一待就是大半个月,手把手地培训,提高技术员和果农的栽培技术。硬是把种质不佳的老品种,从亩产几百斤,提高到了最高4000斤!一位果农还被评为县里的“种植明星”。“确实要花很大心思去管,去学,真正用上好技术”。
种出好吃高产耐放的猕猴桃,除了栽培技术,最重要的还是种质。
“金艳”果大味浓产量高,耐储好运货期长。这是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从1984年开始培育的,2006年获得省级认证。可谓是科学家20余年的“倾情奉献”。
钟彩虹在蒲江通过原品种提产提质,让农民尝到了“科技的甜头”。一些农民开始犹犹豫豫地种下武汉植物园选育的“金艳”新品种。“当年农民心里那个打鼓啊!”可到了第二年,亩产就达到了800斤,第四年达到4000斤,第六年稳产后维持在5000斤左右。“一亩地产五六千斤,轻轻松松的,管理成本还比老品种低,农民也愿意扩大发展,猕猴桃种植面积开始迅速扩大”。
只有让农民看到了“好卖”,看到了收益,农民才会种。产业链才有了起点。蒲江果农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第一批受益者,也是团队闯出的第一块“实验田”。
扶助企业培育产业链
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效果如何,最重要的标准是:是否形成了产业链。而企业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处在一个承上启下的中心位置。“我们做的很多事,都是帮助企业,形成产业链”,钟彩虹如是说。
2006年四川蒲江万亩的猕猴桃产业园遇到技术困难,果树种下三四个月,与预期效果差距很大。企业着急,请武汉植物园“必须派一位得力的技术干部、技术专家过来”。钟彩虹临危受命。“我当时都吓死了,当时国内没有一万亩的产业园,我此前最多指导过几千亩的种植。但是只能硬着头皮上,确实还是有点紧张。”钟彩虹等专家们起早贪黑,花了一年时间现场指导,第二年武汉植物园选育的“金艳”就结果了,产了1万吨,办了采摘节,包括送人、包括上市,都获得非常好的反响。这是一个里程碑。
企业被救活了,带动作用、组织作用开始显现出来。
猕猴桃栽种时间长,新果树种下,三年才挂果。企业较之果农个体,资金充足,容易开展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尝试。企业的成功,比如挂果多,活生生地摆在那,老百姓看到高产,就跟过来。
企业把老百姓组织起来,有了合作,农民按照企业提供的标准化技术把果树打理好;企业做好种植的组织、兼管,做好采购、分选、储藏、保鲜,以及市场销售。“家庭农场”“合作社”,再到企业,目的就是提倡把千千万万的“散兵游勇”组织起来,一起进入市场。
而科研机构对接企业,向企业技术员而非一个个农户提供技术支撑,效率也高起来。
这么多年,签订合同的合作企业不下20家,钟彩虹都推心置腹地与企业家交心做朋友。这得益于钟彩虹对全产业链条各个角色的亲身经历。
“毕业五年对一个人的事业至关重要”,这似乎是学校里课本上写的,而也是一个获得诸多奖项的科学家发自内心的慨叹。
1992年,钟彩虹大学毕业,分配到湖南省农科院,正赶上单位困难,课题组承包了猕猴桃科研基地创收。从建园、育种,洗种子、播种、育苗,到田间管理、采收、销售,二三十亩地,所有事情都是亲力亲为。一年后,二三万斤猕猴桃收下来,又手工分选大小,早七点出门晚七点回家,一家一家推销,走街串巷卖了一个月。
后来随着发展,单位建了冷库,储藏保鲜,兼做常温储藏的实验,包括各个品种的不同表现。“技术性的东西确实是战略资源”,有了这些资源才有可能育出好品种。在钟彩虹等的努力下,所在研究组不断发展壮大,同时接管了单位的科技示范场。钟彩虹分管技术和生产,积累了管理农场的经验。还办了科技示范基地,在整个湖南省推广。推广中,钟彩虹给老百姓上课,又积累了更多与老百姓直接交流沟通的经验。
果农喜欢钟彩虹这样的专家,因为有共同语言。这得益于她毕业后几年的“果农生涯”。而卖猕猴桃的经历,也使她更懂消费者的心理,知道怎样分选以及消费者更喜欢什么样的猕猴桃。管理农场的经验,也让钟彩虹与企业家有了更多话语。“生产一线的实践,与纯粹在实验室里做过的,还是完全不一样的,必须得有实践的历练。”
后来钟彩虹从湖南农科院调到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开始从服务一省的技术员,站到服务全国的大平台。钟彩虹觉得,这么多年在外面的成绩,首先得益于这个平台,得益于单位领导和前辈的信任。国家的研究机构和科学家,是老百姓信服、企业信任的。
回顾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的经验,钟彩虹认为,就是科学家帮助农民、帮助企业的过程。科研院所和科学家要发挥好科技支撑的作用,企业家应做好组织规划和上下游对接,农民按照企业要求、科技原则做好果树种植。三者交心合作,各司其职,形成合力,才能培育出产业链。
“猕猴桃原产中国,20世纪初由新西兰人从湖北宜昌引种到新西兰,改良后创立‘奇异果’品牌名。后因‘奇异果’这一品牌畅销世界,现猕猴桃又称奇异果。”回顾猕猴桃“海外镀金变身奇异果”的故事,钟彩虹说“最大的愿望是,中国的科学家和企业家包括果农,能在未来共同打造出一个国际上叫得响的中国猕猴桃品牌!”
钟彩虹
猕猴桃
产业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请联系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