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璐春:特别能吃苦,也特别能战斗
2021-02-25 10:24:54
文章来源
中国科学报

  周璐春

  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从事自适应光学高分辨成像技术的相关研究工作,并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先后荣获4项省部级一等奖、1项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并获取17项发明专利授权(其中第一发明人7项)。

  “特别能吃苦,也特别能战斗”,这是团队成员们对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周璐春的评价。

  周璐春一直在用实际行动,体现一个新时代女性科研工作者的“家国情怀”,为祖国的自适应光学高分辨成像领域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抓住机遇实现弯道超车

  周璐春刚参加工作时,我国正面临自适应光学高分辨成像技术从实验室样机走向工程应用的重要转型时期,而她所在的波前控制器团队则全力以赴开展技术攻关。

  当时,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比较落后,完成一次设计验证的周期很长。为了按时完成任务,周璐春和同事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是常事。经过不懈努力,研究团队最终通过采用现场可编程逻辑芯片+实时数字信号处理芯片的架构,将当时的波前控制器从十几块板卡的处理阵列压缩到单块板卡,实现了我国自适应光学波前控制器对国外同类技术的弯道追赶。

  同时,周璐春提出的多通道像素级并行处理技术将波前控制器的计算延时由原来的毫秒量级压缩到微秒量级,也为自适应光学技术应用到更大口径的望远镜系统中提供了可能性。

  “我们没有雄厚的技术基础,为了赶上国外同行的脚步,只能利用每次技术变革的时机,抓住机遇实现弯道追赶并最终超越。”这是她经常和同事、学生讨论的话题。

  为了能够抓住每一次可能出现的机遇,周璐春带领的团队一直紧跟IT技术的发展,实现了自适应光学波前控制器的一系列升级换代,处理能力从61单元提升到了几千单元,实现形式也由最初的单一嵌入式平台升级为现在基于光纤低延迟交换的多平台并行处理集群式控制系统,最终站到了和国外同行相同的起跑线上。

  为了对得起“光电人”这个身份

  为了避免人类活动对光学望远镜成像质量的影响,配备了自适应光学设备的望远镜通常位于人烟稀少的野外高原。在最紧张的时期,周璐春需要同时在几台设备间不停转场进行设备调试,经常独自一人坐夜班飞机赶往外场,通宵进行设备调试,调试完成后又赶早班飞机到下一个设备场地进行调试。

  家人、朋友都对周璐春选择这种辛苦的工作方式感到不解,但她总是自豪地说:“这就是我们光电人的特点!”

  为了能够对得起“光电人”这个身份,周璐春曾经连着两年,每年在我国的沙漠地区连续工作半年不回家;为了能够对得起“光电人”这个身份,在生小孩的前一天她还在和同事们一起调试设备,共同奋斗。

  既是导师也是朋友

  除了科研,身为人师的周璐春对学生来说,亦师亦友。

  每当新学生进所时,周璐春首先要做的就是和学生沟通,了解其发展意愿、学习目的和特长,然后结合当前电子行业的热门技术,选择对应课题让学生进行研究,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研究的课题都是他们自己喜欢的,课题进展很快,毕业后也纷纷找到心仪的工作,或者申请到世界一流大学计算机学院进行深造。

  而在生活上,良师周璐春又是学生的朋友。在学生眼中“基本没有周老师接不上的梗”。他们一起讨论体育、旅游、明星、段子,即使年龄相差了十几岁,也依然可以一起开玩笑、策划购物旅行计划。

  除了学生,周璐春还是团队成员的知心朋友,是他们口中最亲切的“周姐”。

  作为团队负责人,她努力将每个成员的个人发展和工作需求完美结合,按需分配工作。同时,她还积极为团队小伙伴争取发声机会,让他们的努力能够被看到、被承认。

  当团队成员在私人生活上遇到困难时,她总能及时伸出援手,助他们渡过难关。

  刻苦钻研,不辞辛劳,深耕自适应光学高分辨成像领域;关爱学生,关心同事,构建和谐有爱的集体,这就是周璐春一个新时代女性科研工作者的力量。


责任编辑:曹晖

周璐春

光电技术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请联系本网。

  • 版权所有 发现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