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国家对基础科学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有了大幅提高,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局面有了很大改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周向宇近日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能够亲眼见证并亲历这些变化,他感到十分欣慰。
作为基础数学核心前沿领域“多复变”研究的学术带头人,周向宇早在2018年就从基础研究发展困境出发,提出“无用之用”的科学研究在构建科学知识体系方面十分关键,只重视“有用之用”,而无视“无用之用”,是不可能成为科技强国的,并指出我国应“建设成为科学知识体系构建的强国”。
“无用之用”的基础科学研究,其研究对象往往是抽象的,目的与实际无关,可能只是基于科学家的兴趣或科学内部发展的驱动。周向宇认为,古人所说的“探赜索隐,钩深致远”“格物致知”,道出了科学研究的真谛,即从已知,探索深奥、隐秘、深远的未知,以获新知。
从事基础数学研究30余年的周向宇深知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他说,基础科学研究是科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基础,而科学知识体系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其构建对于高质量的科学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等意义重大,现代文明发展已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近年来,包括周向宇在内的不少科学家的呼吁得到了回复。党和国家领导人为“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指引方向,相关部门频频发放政策“福袋”,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科研人员也深感“春天来了”。
不过,在周向宇看来,我国的基础研究仍有较大进步空间,特别是要“打破专业屏障”。
周向宇的科研人生就曾深深受益于此。上世纪90年代,周向宇在世界数学研究中心之一俄罗斯科学院莫斯科斯捷克洛夫数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该所“包罗万象”,有力学、统计物理、量子场论等许多非数学学科。
当时,周向宇接触到了源于量子场论、悬而未决的多复变难题“扩充未来光管猜想”,该问题曾被许多顶尖数学家思考过。受华罗庚多复变学派的影响、斯捷克洛夫数学研究所多学科交融氛围的熏陶,周向宇不局限于传统方法,发现、引入了跨分支的新联系、新方法,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最终解决了该难题。
“我们应该强调数学分支之间以及数学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周向宇说。然而,他发现,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专业细分,导致专业间产生了无形的“屏障”。
“事实上,科学知识体系是没有边界限制的,针对创新驱动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应在相关理工科专业中加大学生对数学学习与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扩大学生视野,从而培养一批高水平数学及跨专业急需人才。”他说。
周向宇还希望,人们能够普遍认识到从事科学知识体系的建设工作是充满荣誉感的,优秀的年轻人应该更自信地从事基础研究,传承“向科学进军”和“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
周向宇
基础科学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请联系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