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先委员印象:来自心灵深处的尊重
2021-03-22 10:37:05
文章来源
中国科学报
一到小组会议休息时间,在会议室外的走廊里,人们时常能看到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与媒体记者交谈。
交谈时,陈凯先总是先将身体略倾,俯首耐心倾听记者的问题,然后轻声细语地给出详细答复。当与他熟悉的记者路过跟他打招呼时,他也总会微笑着向对方回应。
在不少记者眼中,陈凯先是一位儒雅的学者,带有中国传统学者的风范与魅力;也是一位积极的行动者,为中国医药界发展困境鼓与呼。
其实,在来自科技界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像陈凯先这样的学者并不少,如顾秉林、欧阳钟灿,他们温文尔雅,人格魅力十足,乐于且善于交流。
这让我不禁想到,随着科普越来越被重视,我们经常能看到一些文章呼吁科学家要学会与公众和媒体对话,而这些文章大体都在讲科学家“会科普”的重要性。
然而,我们经常忽略的是,科学家、记者、公众都是人,三者最紧密的联系就是人性,而沟通中把握人性的关键就是尊重。这种尊重,绝不仅仅是社交场合的礼貌,而是一个人来自于心灵最深处的对另一个生命体的理解、关爱、体谅与敬重。
当下,在科普事业中,科学家、记者和公众作为三大主体,都被或多或少地贴上了一些负面标签,科学家成了“砖家”,记者成了“狗仔”,公众成了“愚民”。正是这样的成见与不敬,导致科普事业发展举步维艰。
因此,摒弃成见,真心尊重,是科普事业成功的基础。作为科技类媒体,我们需要完成监督的使命,但同时,我们更看重的是如何与科学家携手推进中国科技、科普事业的进步。
责任编辑:曹晖
陈凯先
委员
免责声明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请联系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