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钧,男,1949年上海交通大学毕业,获土木工程工学士学位。1954~56年间随前苏联专家斯尼特柯修毕副博士课程并写作学位论文。现任同济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教授、校务委员、名誉系主任,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1991年选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长期从事岩土力学、隧道与地下工程学科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开拓并建立了新的学科分支——地下结构工程力学(1962)。在岩土材料流变力学、地下结构粘弹塑性理论、城市环境土工学和软科学理论与方法在岩土力学与工程中的应用等方面有相当造诣。自上世纪80年代初起,承担并完成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自然科学重大、重点和面上基金近20项,以及负责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工程研究40余项,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取得了巨大的技术、经济效益。撰作学术论文200余篇并专著8部。曾先后获国家和省部级各种奖励15项。我国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和国家首批重点学科学术负责人。1960年起,在同济大学主持兴办了国内外第一所“隧道与地下建筑工程”专业。
1991年11月,孙钧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院士,同时,他还兼职许多学术职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土建、水利、测绘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材料与工程学部土建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委,全国“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管委会专家组成员,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副主席,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暨中国国家小组主席,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委员等等。另外还受聘为长江三峡工程、江阴长江公路大桥(国内最长悬索桥)、北京和上海市地下铁道工程等等许多重大工程的技术专家和顾问,以及国内若干所重点大学的名誉教授和国外一些大学的客座研究员。历任同济大学地下工程系、结构工程系主任、教务处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普陀区科协主席等。
孙钧取得如此成就,源于“兴趣”二字。他说:“几十年来,使自己忘我以求、锲而不舍的动力,可说只是‘兴趣’两字。”“因为有了浓厚的兴趣,所以当我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探索学问上的真理时,就会因为有了一股莫大的、自发的热爱情感而痴心、入迷。”“谁也没有要求我这么做或那么做,但老牛不鞭自奋蹄啊!这已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就像每天要吃饭、要睡觉一样。”孙钧还动情地说,“不管学习什么,只要刻苦钻研进去,就会感到知识之广、之深真是浩如烟海,越学越有兴味,钻研与兴趣形成了良性循环。这样,成功也就在向您招手了。”90年代是孙钧功成名就的年代,虽然他年逾古稀,然而他却仍然兴趣不减当年,还是几十年如一日意气风发地率领学科组全体成员努力攀登新的学术高峰。
孙钧
工程
建筑家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请联系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