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计算所有哪些优秀的导师?”
对知乎上的这个问题,黄博文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把一个清北顶尖的学生培养去顶级名企/名校,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意义有限;但是愿意付出多年心血,把一个三本渣、刚来所里时连Makefile(注:Linux系统中的脚本文件)都写不好的人,在几年时间里培养到顶级名校博士,是真名师风范。”
黄博文的答案源于自己逆袭的经历。十年前还是国内“三本学渣”的他,如今已是美国耶鲁大学的全奖博士生,和来自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名校的顶尖学者一同推进下一代脑机接口研究计划。
而黄博文口中的“真名师风范”,赞的是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计算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特聘教授包云岗。
“我包”
包云岗与黄博文的“邂逅”多少有一些偶然。2012年,包云岗正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系师从美国工程院院士李凯做博士后;黄博文还在浙大城市学院读大三,日常烦闷于无人与他交流他那些“脱离主流教学轨道”的学习成果和问题。
二人的交集源于黄博文在微博上发表的关于计算机体系结构的评论,包云岗看到后便与他聊了起来。谈论中,包云岗“很难想象这些评论是出自一个三本学校的大三学生”,就主动联系邀请黄博文来计算所参观、实习,并提出可以指导他做毕业设计。
大三一结束,黄博文马上赴京。
从初到计算所感受到全方位“被碾压”到在国际顶级学术会议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论文,从几乎所有人都不看好他出国深造到申请耶鲁大学时手握多份“大牛”推荐信,在包云岗课题组的6年,黄博文进步神速。
包云岗也没有给黄博文多么特殊的照顾。他所做的,就是像对待所有学生一样,真心以待。
他课题组的学生们私底下称呼包云岗“我包”。在《和我包在一起的日子》一文中他们写道:“与很多导师偏向于‘Push’学生的风格不同,包老师一直坚持鼓励我们渐进式地成长,时常强调‘不要追求一次完美,完美是一次一次迭代出来的’‘要做有影响力的工作’‘憋大招’等理念。”
学生们还特别喜欢跟“我包”一起出差。每次出差开完会之后,“我包”都会去找一个茶馆,开“恳谈会”,听大家最近的想法、遇到的问题,以及“吐槽”。
有一次,他们在重庆聊到凌晨两点多。“那次大家觉得还不尽兴,有同学提议步行从茶馆回酒店,边走边接着聊。”
包云岗觉得跟学生这种自然的相处很自在:“大家心里有什么都会拿出来讲。”
严格来说,在组里他更像个“大博士”,跟学生一起玩“杀人游戏”,当“杀手”的他能骗过所有对手。
包云岗的课题组非常民主。收到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他会反思、会感激,还会直截了当地回复“你的很多地方很值得我学习”。他与学生之间的文字交流,动辄都是“千字长文”,字里行间都是真诚。
“一生一芯”
包云岗被更多人熟知,是在2019年。
2019年5月,华为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实体名单”,全民关“芯”。这一年,包云岗正立足开源芯片,倡导“像开发APP一样开发芯片”,并试着从学生开始做起。2019年8月,国科大“一生一芯”计划出炉。
“让学生先试,是因为他们的‘容忍度’很强——设计开发的芯片不一定要变成产品——如果让企业来做,风险和成本都可能让它们退却。而且,培养学生用开源方式做一个芯片,还可以在过程中对开源工具链和IP不断迭代优化。”包云岗解释说。
4个月的高强度开发和随后顶着疫情压力做测试验证,5位“敢第一个吃螃蟹”的本科生,最终实现了带着自己设计的处理器芯片毕业的目标。
包云岗透露,如今该计划已经进行到第三期,“将有上百名同学参与”;此外,陆续有一些高校也希望开启类似的计划。
“一生一芯”计划成了,也让包云岗声名鹊起。尽管包云岗将此总结为“一不小心站在了风口上”,但他的“一不小心”,源于此前的步步认真。
2015年,包云岗将一篇阐述“可编程架构”理念的论文发表在顶会ASPLOS上,产生了想“再往前一步”将理念“流片”的想法。
遍寻解决方案,他找到了RISC-V。
RISC-V是2011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发布的一种开放指令集,并很快藉此建立起一个开源的软硬件生态系统。相比其他已有指令集,RISC-V的特点鲜明:志在做一款不隶属于任何公司的指令集,开源开放,全球开发者可以共享共治。
起初,RISC-V并不被人理解和接受,甚至创始人团队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在中国,RISC-V也只有个别团队关注。
直到2017年,包云岗发觉,RISC-V并不简单。
2017年,一次RISC-V国际研讨会在中国举办,包云岗获邀成为大会程序委员会的成员,主要负责对来会的投稿进行审稿。大会共征集到88个报告(投稿),包云岗把88篇论文悉数认真审了一遍。这一看了不得:RISC-V在技术上,已经形成了覆盖面非常广、从软件到硬件分布不同领域的技术链;在应用上,从航空航天到小的控制系统,RISC-V都有涉猎。
“国内要重视起来!”包云岗开动心思,2017年11月底,他综合国内外的情况构思了一篇文章,题为“关于RISC-V成为印度国家指令集的一些看法”,发在了《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
这篇文章很快引起了广泛关注。2018年在乌镇举行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中国开放指令生态联盟成立,包云岗任秘书长。
也是2018年,计算所召开计算机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会议,包云岗作了关于RISC-V的报告,引起重视。国家重点实验室于是设立了一个主任基金项目,将RISC-V项目做起来。
这便是“一生一芯”计划的最初萌芽。
包云岗说,某种程度上,“一生一芯”计划的意义在于捅破了一层窗户纸——本科生也能做复杂的CPU芯片。“并不是我们本身有多强,更多还是得益于开源芯片、敏捷设计这个技术发展大趋势。”
不惑
在魔幻的2020年,包云岗步入不惑之年。他自己总结说:“虽然疫情给工作生活带来很大冲击,但忽然觉得一下子少了许多困惑——人生的困惑,或者说更清楚自己想做什么事了。”
他的想法是:“如果能用一辈子建成一个类似开源软件生态的开源芯片生态,自己觉得,值了。”
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所学术所长孙凝晖曾专门撰文《论开源精神》,指出开源精神同时是一种“鼓励奉献的精神”:“如果说‘两弹一星’精神是科研人员对国家的奉献精神,那么开源精神则是科研人员对产业的奉献精神。”
包云岗将RISC-V与自己的未来绑定,就注定未来的关键词是“奉献”。
“这或许意味着你可能好多年没有‘硬核成果’去博取各种‘帽子’。”记者跟包云岗说。
“没有‘帽子’也能做事,那说明‘帽子’不是必需的。”包云岗认真地回答道。
他还与记者分享了自己总结的三条待人处事的“人生公理”:对人,简单真心就行,因为感受是相互的;对事,认真踏实就行,因为付出终有回报;对物,做好事情就行,因为资源会向事聚集。
包云岗正是用这三条“公理”,让自己在“复杂而深邃的社会中坦荡自如地生存”。“最重要的是这三条‘公理’把时间变成了自己的朋友和战友,于是纠结、焦虑甚至纷争少了,精神动力和志同道合者多了。”他说。
凭借15年来在处理器体系结构方面的前沿研究,包云岗收获了种种认可。6月18日,包云岗成为2021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同时成为2021年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候选人。
每周六早上,包云岗都会早早起床,驱车送夫人和女儿到北京南站,母女二人坐高铁去天津茱莉亚学院上小提琴课。晚上包云岗会准时出现在南站接母女俩回家,风雨无阻。
他没有选择时间成本更优的软件叫车,而是自当车夫。“做每件事情都有价值,家人会感受得到。”
包云岗
公理
发现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和纠错请联系本网。